接触点设计是一种设计 *** ,通过它你能梳理整个用户路径,具备全局掌握感。而且能从整个项目找到最为关键的节点进行核心设计,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JP几天前请教了前辈,已经充分理解业务需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他找到了自己的PM,沟通了一下心得。听了一会,PM忽然停下了码PRD的手,说:
其实这些业务背景,我有时间都会跟你说。但是产品的工作实在太碎,我有时只能先把东西丢给你,然后去处理其他任务。
理解需求作为前提,我看法和你们一样,不过我还会考虑这么几点:
需求需要达成什么商业目标?有的需求纯粹为产品本身的,比如内容承载,这个时候你跟我扯什么用户体验,其实我不会很care。
需求会受到哪些技术和商务限制?比如最新的人脸识别,咱们根本就做不起,一没那个实力,二没对应的经验,你提出这样的交互,是要被我打的。
如果是跨部门合作的需求,其他部门诉求和指标是怎样的?你别看大家都说部门齐心,其实很多bu都有自己的小99,如果无法在需求上达成共赢,这事儿准会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JP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接到东西就开始做也有一部分环境原因。如果不是大厂,很少有工作环境能让设计师把一个需求的上下游都理清楚。
现在对于自己来说,更好的策略就是增加自己的效率。
设计专业上是有迹可循的,而需求都有其独立性。JP打算打造自己的设计工具箱(sku),以便日后快速应用。
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设计工具箱之接触点设计在设计执行中,设计师需要交互设计、布局设计、Icon设计、字体设计、动效设计、质感细节等。所以设计师一定要抓大放小,先从交互设计入手。
在流程设计中,可以用到的一个 *** 是:接触点设计。接触点的定义是指用户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与产品发生交互的关键点。
比如:
支付宝,知托付——一个沁人心脾的产品solgan。
点击下载——一个显著的btn。
马上就能领!——一个banner位。
这里引用菜心设计铺(腾讯高级设计师)的分类,接触点可以分为两类:
信息触点,通过看、理解等方式理解产品信息的关键点,核心是信息确认的过程。
操作触点,通过点击、手势等触发产品操作的关键点,核心是进入下一个流程。
在流程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多个用户场景,并且合并同类项。更好在用户开始任务之前和完成任务之后设定激励或者引导接触点,给予用户友好的体验。
我在设计之初,总是以为页面跳转路径=用户路径。但从信息架构就可以很好理解,页面属于「层」的关系,而用户路径多个操作可能在一个页面上完成。这两者是两回事,从产品那边获取的prd也更多是关于页面逻辑,建议每个设计师都冷静下来仔细画画用户的路径流程图再进行设计。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早上买早餐。
如果是一家新店,你得先在台前仔细看看这家早餐店提供什么产品:包子、豆浆还是油条大饼之类。
不巧店家把商品菜单写的非常小,难以琢磨,你可能就直接不看了。这就是信息触点,这家店与你发生的交互。
终于,你选好了,你会对老板说,我要这个、这个和那个。
然后老板就会问你付钱,你掏出手机打开某个支付软件,找到扫一扫,扫码支付弹出一个订单,你点击确认,完成支付。
然后从老板的手里,领走了属于自己那份早餐。
来到新店,用户接触点行为模式是「信息接触-操作接触」,通过信息排布,对服务的确认过程。
打开手机支付,用户接触点行为模式是「操作接触-操作接触」,因为对扫码支付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无需更多查看更多订单信息,直接确认订单付款即可。
处理异常流程你会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设计前感觉自己全知全能,开发时这个要补状态、那个要补页面。这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把异常流程考虑清楚。
文章从快手联合央视带货事件出发,对快手成为国民级电商平台的方法论展开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了快手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 继“小朱配琦”组合后,央视新闻联合快手开启又一次公益直播活动,售卖湖北商品。 12号...
微信圈子一共经历了数次大变动,发展到现在它形成了一个以兴趣为主的社区,并吸引了不少圈子与用户的驻足。但是在貌似繁荣背后,微信圈子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月12日晚,微信圈子官方透露,圈子接下来...
本文通过对6大主流社交/短视频平台67000+粉丝高增的账号样本,解读当下最真实的用户生态变化,帮助品牌和自媒体大数据分析为参考,重审营销和运营策略,切准下一阶段的增长机会。 商业成功的第一步,源于...
马德里大都会区是马德里社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市中心的汽车前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尽管用户数量在增加,但是我们发现人们获取信息以使用此服务的方式存在某些问题。为了集中解决问题,我们集中...
在我进入工作之前,“生鲜”对于我来说是模糊的。随着逐渐地对行业资讯,以及流通链路中的关键环节、行业大佬进行采访,逐渐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我将从生鲜行业的消费市场开始讲,然后溯源至供应链及源头...
由于疫情原因,很多企业的业务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很多企业顺势把目光转向了线上社群,本篇文章通过作者做社群的亲身经历,来分享社群裂变的过程以及经验。 2020年,这个年过得真是人心惶惶,由于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