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的注意力呈现碎片化特点,长内容很挑创作者与受众,它的创作与消费颇有门槛。而微信圈子的出现,恰好是短内容的承载平台,为创作者与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友好的内容环境。同时,它也基于兴趣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的交流、信息匹配的社区。
新人产品经理的通病可能在于——我们总是能带着无敌粉丝滤镜去看待微信的一切动作,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微信的各种反人类设计到自己也开始学产品之后逐渐理解这些设计背后的思考,到现在带着对小龙哥的崇拜来看待微信的每一次更新,用自己的思考去诠释微信的野心。
所以,由于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因此这里的分享不强调对错,表达本身即价值,也欢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
微信圈子目前的入口还比较深,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熟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入口在微信发现的搜一搜页面内,比起就在朋友圈下方备受关注的视频号而言,它的存在更为神秘。
截止发布这篇文章,圈子广场已经有了包含影视、母婴、游戏、生活等二十多个主题下的21576个圈子,圈子内页如下,由圈子成员发布的内容组成的信息流按照时间倒序排列,其他成员可以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操作,也可通过右下角的绿色按钮进行投稿。
以上是对于圈子的简单介绍,本篇重点不在于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探索。这篇想要讨论的重点是,微信为什么要做圈子?又是视频号又是圈子的,微信真的要越来越臃肿了吗?
作为张小龙的迷妹,先回答一句,不是(小龙哥做啥都对是迷妹的唯一信仰!)。然后抓破头皮开始找原因。
01 微信圈子:短内容社区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小小的浮窗讲起。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微信长文章越来越多了,文章也越来越长了。这是因为我们打开订阅号的消费场景和之一诉求就是获取信息,而随着内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够承载优质信息且信息密度高的长文章就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载体脱颖而出了。
同样是点开一篇文章,长内容能承载更多有效信息,提高我们的信息获取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碎片化的时间不够用了,很多时候看不完全文,点击退出之后就再也记不起去看文章这回事了,也不知道刚刚看的是哪篇,看到了哪里。
对此,微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悬浮窗。
你可以通过将文章悬浮在微信界面,先处理手头的事情,把想看的内容mark下来慢慢看。但一篇长文章动辄几千字,十篇就几万字了,每日阅读五万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阅读负担,读下来既耗时又费力。
所以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求慢慢被分化为两种:
一种是希望高效的获取信息,能够耐着性子读长文章,且持续为长文章的产出提供正向反馈(阅读或赞赏等),这群人使得公众号在文章越来越长的道路上渐渐走远。
另一种是逐渐被长文劝退,很多时候即使mark下来也和百度云里mark的文件、印象笔记里mark的网页下场差不多,没有再点开过。他们也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不过面对微信里短平快的社交信息和浮窗里的深度信息,他们更倾向于前者,即短内容。
这里说的是两种需求,而不是两类人,因为人是需求的合集,这两种需求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可能出现在同一类人身上。这两种需求就是获取信息过程中对于长内容和短内容的偏好。
短内容虽然信息量和内容深度有限,但更符合当下时代的特性,也更符合微信的使用场景,毕竟微信消息和朋友圈都是短内容,短内容好就好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看一个了解一个,我们不会因为文章太长而被劝退,也不会看到一半退出而中断阅读体验,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难度。
这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但微信本身不生产内容,只是想做好装内容的“框”,那么从生产信息的角度,长内容与短内容相比又如何呢?
微信公众号长文章的形式也不断提高了创作的门槛,吓退了一批新人选手。他们或许不是行业的专家,不能动辄写出几千字的思考,但他们也有创作的欲望和分享的欲望,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虽然微信的初心是人人皆可创作,但由于用户停留在微信的时间总量基本恒定,随着入局选手越来越多大家竞争越来越激烈,短内容因其天然的信息密度不足很难在公众号平台分得一杯羹,没法有效匹配信息的受众。
微信圈子一共经历了数次大变动,发展到现在它形成了一个以兴趣为主的社区,并吸引了不少圈子与用户的驻足。但是在貌似繁荣背后,微信圈子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月12日晚,微信圈子官方透露,圈子接下来...
好物圈最初是微信的购物分享社区,用户可在好物圈浏览朋友购买过的商品,slogan是“和朋友分享好物”,主打熟人购物推荐,但由于定位、分发和运营的原因,并未引发多少关注。后来,好物圈做出战略级别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