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本身就是为人服务,为美好生活、为高效生活服务,攻克生活中的问题,寻找更优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思维。
之前遇到一个问题:请讲述一个你用产品思维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经历。因为乘坐交通工具是我每天早晚必须要做的事(高频的用户场景),所以我选择以优化上班高峰期的出行体验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公司坐落在18公里以外的地方,上下班尤其是上班高峰期的出行尤为拥挤,且距离较远,时间成本过高。公司年底要搬至我住的附近,所以暂时不会考虑搬家,搬家成本也很高。
那么,在公司和住所这两个地点不变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减少等待时间,寻找更优路径。
一、选择更优的出行方式我是唯一指定用户,本文中所指的用户全都是我,我的痛点就一个:公司离家比较远,上班路上消耗的时间太长(早上+晚上)。
我的需求是这样的:
交通便利,乘坐交通工具方便(由住址决定);
时间成本合理,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在路上;
不需承担不可控风险,比如下雨或是车祸等不确定因素导致上班受阻,路程时间不可控。
首先,确定用户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开车、打车、地铁、公交车;其次,从出行涉及到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出行风险、出行体验这4个角度对4种出行方式进行分析。
然后,排除掉无效选项,比如用户没有私家车,无法开车上下班。(分析过程如下图)
经过分析,我选择「地铁」作为上班的出行工具,理由是:发车时间固定,速度较快,价格合理,不受天气和堵车影响。
也许,你看到这里觉得:这算哪门子产品思维解决问题啊。别着急,往后看。
二、选择更优的地铁线路我住的地方旁边有两条地铁线经过,两条地铁线分别在我家左边和右边两个路口设置了停靠站。地图显示的乘车时间差不多,于是我两条线路各体验了2天,并发现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差异。
1)从步行距离来看,走到11号线的时间更短
去1号线要经过2个红绿灯
去11号线则没有红绿灯
2)从候车时间来看,1号线等待时间更短。而且1号线经停站多,所以人也多,车上人爆满很难上车,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最多等过3趟)
1号线经停站多,2分钟/班
11号线经停站少,6分钟/班
3)从乘车时间来看,11号线花费时间更短
1号线乘车36分钟
11号线乘车17分钟+2号线换乘7分钟,共计24分钟
即便11号线要换乘,而且发车时间长,但仍可以看出乘坐11号线上班消耗的时间最短。为了校验这个结论的准确性,我开始了两周的体验(完整的包含周一到周五)。
之一周乘坐1号线,从出门开始计时,到达早餐店止,花费时间平均52分钟;第二周选择11号线换乘,花费时间平均42分钟。通过体验对比之后,第三周开始我选择乘坐11号线换乘上班。
三、终极迭代:寻找更优路径在乘坐11号线上班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是50分多分钟到公司,但有几次40分钟就到了。这说明我上班路线还有优化的空间,上班花费的时间可以更短,于是我开始刻意观察、记录时间并实验验证。
我开始刻意记录我每天上班路上的习惯,比如乘坐哪个电梯,从哪个安检口进门,又在哪个车门前排队。与此同时,我也会悄悄观察路人的选择。
观察了3天之后,我发现了大家乘车时的三个特点:
选择在车头或车尾乘车,上车容易;
选择位置比较开阔的位置进行乘车,排队方便;
选择在扶梯/楼梯口乘车,不用走路。
发现了大家的乘车特点后,我制定了自己的乘车方针:在楼梯口往前直走大概15米的位置排队上车。
之所以选择这里,原因有三:
避开楼梯口、空旷、车头车尾等拥挤的地方;
刚好是车厢连接处,较好上车;
到站换乘时从此处下车刚好在扶梯口,节约换乘时间。
找到更佳上车位置之后,我开始分析发车时间:11号线发车时间约5-6分钟一趟,每天到达的时间都一样(8:15/8:20/8:2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产品梦,但是光有想法肯定是不现实的,毕竟谁都会想,但是要想实践并落地却很难。那么做好产品需要具备什么要素呢?或许“渣男思维”能助你一臂之力。 经常有朋友找我说,“我想到了一个点子,...
做出来一款成功的产品,是每个产品经理的梦想。但是很多时候,一款好的产品不一定会成功,产品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之一的重要因素就是竞争策略。 我们经常听到各种人在谈论竞争策略,那当我们谈论竞争策略...
产品思维代表着每个产品人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思维体系,它之所以被广泛认可为一种通用的思维方式,就在于我们能将每个事物抽象为一个产品,将思考方式运用到不同领域也同样适用,比如求职这件事。今天我们就好...
本文认为,用户、协调、商业、迭代,是产品经理工作中避不开的关键词,基本工作也都是围绕它们而展开。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产品思维,又该如何围绕这几点去深入思考,去洞察产品精髓。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一道面试题...
收视率第一的《安家》可以不刷,房店长的产品思维不能不学。 《安家》讲了一个房产中介公司安家天下静宜门店的故事,故事的女主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家里重男轻女,一个人在上海打拼的金牌销售房似锦。刚到静宜门...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德经》 我在《如何在逐物不返的年代抓到需求的本质?》中提到,用户需求是一个想要、要得起、要的行动的连贯过程,要考虑成本和体验因素。通过满足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