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气泡指的是算法基于我们过去的搜索历史,过滤掉与我们观点相左或我们不喜欢的信息,只提供我们想看的内容,从而造成人们认知的隔绝状态。
“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这几年最受内容业关注的名词之一。这一概念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Eli Pariser在其著作《过滤气泡: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中提出:
指的是算法基于我们过去的搜索历史,过滤掉与我们观点相左或我们不喜欢的信息,只提供我们想看的内容,从而造成人们认知的隔绝状态。
然而,在路透社近期的一场研讨会中,针对“臭名昭著”的过滤气泡,高级研究员Richard Fletcher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本期编译Richard Feltcher的这场演讲,带你打破有关过滤气泡的种种迷思。
过滤气泡:流行、辨析与追问过滤气泡如今是一个非常流行的隐喻,其背后的原理听起来十分合理且易于理解,也确实有其意义。就在2017年,比尔盖茨还表示,过滤气泡现象是如今新闻业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可见,过滤气泡的概念在许多领域被广泛接受,并不仅仅是技术怀疑论者的呼声。
过滤气泡 VS 回声室首先,我们需要辨析两个极其相似的概念:“回声室”(echo chambers)与“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
我个人认为,“回声室”(echo chambers)和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略有不同。
回声室效应指的是:当我们过多地接触我们偏好的信息,我们对于现实的判断可能会被扭曲,因为我们过分关注事物的某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并逐渐认为现实就是如此;而过滤气泡描述的是另一种情况:我们不喜欢或不同意的新闻内容会被自动过滤掉,而这会缩小我们的认知范围。
这一区别十分关键,因为回音室可能是算法过滤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而过滤气泡则一定是算法过滤的结果。
人们如何获取新闻?
回到逻辑链的原点:人们究竟是如何获取新闻的?人们真的使用互联网获取新闻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让我们来看看路透研究院的《2019数字新闻报告》如何解读。这份年度调查覆盖了五大洲(主要在欧洲)38个不同市场的新闻使用情况,约75000人参与了调查。
当被问到他们的主要新闻来源是什么时,大约相同数量的受访者的回答是 *** 和电视。在部分国家,电视占比略高;在另外一些国家,则是 *** 占比更高。但总的来说,我们发现了一个高度一致的特点:电视和 *** 在人们的新闻来源中占比远远超过了纸媒和广播。
在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之间,新闻消费情况也有所不同。对于45岁以上的人来说,电视更有可能是主要新闻来源;而45岁以下的人更偏好从网上获取新闻。
自2013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追踪不同国家社交媒体新闻的消费情况。从2013年到2016年,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从25%左右增长到50%以上,2016年后,这一比例已经趋于平稳。
再深入一些,看看各个平台的不同。在大多数国家,Facebook是新闻使用的主要平台。从2014年以来,通过Facebook获取新闻的人数比例约占整体人口的35%。从2016年到2018年,这一比例有轻微的下降。而在同一时期,WhatsApp等其他社交媒体在新闻使用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社交 *** 类型迥异,但它们都被归在社交媒体类别下。在过去的五年里,WhatsApp的新闻使用率从10%增长到了16%,Instagram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
算法、社交媒体与搜索引擎除了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邮件、聚合器等服务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算法向人们提供新闻。
当被问到他们在网上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直接访问新闻网站或应用程序如BBC、卫报等;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则表示他们会使用其他服务,包括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而这些服务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算法。
编辑导读:现如今,网络产物已经遍布糊口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明明地感受到留意力不绝被分手,这种延伸出来的影响力是实现互联网安详和全球化成长必需要思量的问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阐明,但愿对...
流量和资本红利的见顶让社交电商的进化成为必然,直播的兴起仅仅只是社交电商自我优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直播仅仅只是避风港,新零售抑或是新电商才是社交电商的终极乐章。 直播的异军突起延缓了社交电商走向...
编辑导读:买家脚色是方针客户的半虚拟脚色,通过买家脚色,企业可以更好地相识真实客户的需求,建造针对性的产物。那么,如何建设买家脚色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明,但愿对你有辅佐。 买方脚色是任何产物...
处事营销是一门独立且严谨的学科,无法通过一篇文章全面的叙述其全部。这篇文章的目标在于唤起营销人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对付处事营销的认知和重视,它的合用性不只在处事行业,更是在产物同质化和消费进级的趋势下,可...
为什么津贴是有效的,为什么各人都要津贴?津贴的背后隐含奈何的逻辑? 做产物要津贴。打车要津贴,外卖要津贴,买生鲜要津贴,单车大战不只津贴甚至倒贴。 津贴已是互联网的一剂万能良药。每当一个新产物可能风...
编辑导读:电子邮件是人们糊口和事情中常常用到的东西,跟着电子邮件的数量增多,一些商家会在邮件标题中增加心情标记,试图引起消费者留意。这样的行为就是优势照旧阻碍呢?本文从九个方面临这个问题举办了深入的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