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自我能力和产品需求?

访客4年前黑客文章761

之前我们讲到了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如何平衡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这属于产品和用户之间爱恨纠葛,现在来探讨下一个“平衡问题”,产品开发人员团队内的一些自我平衡问题。

如何平衡自我能力和产品需求?

一个产品团队的人力、需求优先级、技术成熟度、成本预算等多方面问题都会与时间节点进行冲突,时间节点是产品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产品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里面去开发无限的功能,产品也不可能不受时间控制,准备完全充分了再上线(如果足够成熟有钱,倒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性)。

产品始终会向前推进,在一轮一轮的需求评审中,每个矛盾点大都会化解,最后达到一个平衡。需求评审中,产品和开发人员都会相互妥协,产品妥协于时间,开发妥协于饭碗(误)。

这就促使产品经理在整理需求,制定下一个版本计划时,需要有对团队人力和能力的足够认知,划分优先级,能有决策力并且能够说服团队,规划产品井然有序上线,并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1. 优先级 | 当我们在谈论优先级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大多数时候,接手一个产品,就会发现它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基础功能缺失,核心体验亟待提升。即使是较为成熟的产品,也会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商业探索方向各种优先级问题。

1.1 各种各样的需求

以下简单列举了一些需求的分类,

外部需求:需要配合其他部门的时间节点上线,掌握权可能不在自己的手里;

基础需求:包括:历史遗漏问题,bug修复,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技术优化,基础功能完善等;

运营需求:往往和产品本身体验是绑定在一起,并非割裂;

体验升级:提升用户体验,功能再优化;

全新需求:商业新探索和产品新方向。

当然以上的需求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下,还可能有更多更复杂的需求,如何功耗需求等等。透过需求的表象看本质,评估对自身的影响和优先级,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需要接,或者是马上着手做,这个就看如何和其他部门协调了。

1.2 验证需求真伪

如果该需求无法验证真伪,无法判断是否是优先,那么就要采取2种手段,方式一内部讨论和评审,没有人比整个团队的成员更加了解自己的产品了,讨论往往会达成一些共识;方式二联合用户研究小组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有助于内部的思考。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优先级的时候,就是在决定产品的未来,将远的未来,只谈长远宏观或只谈现状,都是没有意义的。

1.3 判断需求优先级

优先级的排序和下版本需求规划,就是在做决策的过程,而如何科学地做决策?

可采用的方式是,从几个维度对该需求进行打分,得到总分进行排序。打分的算法不一定是对外的,是帮助自己做判断和思考的,打分也必然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过程,而这个主观的考量依靠的是自身对产品的了解程度,经验,以及市场敏锐度。所以也会由于自己的判断失误,让团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最后数据并不一定乐观。

2. 敏捷开发 | 到底什么才算是敏捷?

“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很多团队引进了一个敏捷开发的概念,敏捷开发主要以提升项目周期为核心,使团队结构责任更清晰,项目进度更具有把控性,团队配合更紧密,工具升级提升效率,以下将分别探讨。

2.1 团队结构敏捷

团队结构是否可以更敏捷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自身架构,简单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职能部门的架构,一种是模块分组的架构。

模块分组最简单的标准配置是:产品经理+ 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客户端+服务端+测试,模块分组的结构一般说来在快速响应上会强于职能部门,基本上就是专人专用,多数的评审只需要经过模块组内部,虽然效率提升了,但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模块之间始终会存在一些耦合的情况,另外交互和视觉设计的评审,也需要设计部门进行评审,所以大部分的公司还是以职能部门为划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灵活性,例如设计部门可以评审把控交互和设计大方向,但是不必在一些细节上纠结。

2.2 进度把控敏捷

产品经理需要随时把控项目进度,通常在评审结束后,所有的需求都会拆分为stories。通过在线协作工具(例如:TAPD),可以实现创建Story、变更状态、时间预估、快速编辑信息、分派人员等。快速明确团队成员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实现进度的把控。

如何平衡自我能力和产品需求?

相关文章

如何在逐物不返的年代抓到需求的本质?

如何在逐物不返的年代抓到需求的本质?

如果你不懂需求,你就不知道如何生产产品。今天我们要学一个需求模型,帮助大家理解需求背后的商业逻辑。 一共有三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对需求的认知 二、需求的定义和强度 三、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