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省区采访发现,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威胁工农业用水安全。由于节水意识薄弱、节水工程落后、用水监测体系不健全,地下水开采治理存在诸多障碍。当地群众呼吁,建立完善立体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切实落实“以水定供、以水定需”。
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
记者在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等省区采访时发现,有的地区地下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张,有的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粗放,导致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出现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影响居民饮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种植着大面积的马铃薯、燕麦等作物,然而这里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靠自然降水无法有效灌溉。近年来,旱地上竖起许多喷灌圈,种植企业和农户通过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农业用水过快发展,导致浅层地下水位下降,内蒙古已形成33个大小不同的地下水超采区。
黑龙江省桦川县的一位种粮大户说:“过去打井,几米深就出水,现在打井,四五十米才见水。”黑龙江省多位基层农业干部表示,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而且地下水水温低、有机质含量少,容易引起地表盐碱化和硬化,严重制约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安徽北部地区,由于地表水污染,保证率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加大,地下水被超采。安徽的超采区主要分布在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以及蚌埠市5市14县(市)。安徽省水利厅资料显示,2001年至2010年,淮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25个,超采总面积3068.5平方公里,占淮北地区总面积的8%。
地下水具有流动性和可恢复性,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利用,但是,地下水的采用量一旦超过补给量,会造成地下水短缺,影响居民饮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此前,淮北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在入夏后出现区域性缺水,影响居民供水安全。2018年6月,记者在宿州泗县走访时了解到,当地多个居民小区只能分时段供水。
“水龙头开了八天,没有一滴水。”陈伟从小在泗县长大,他说,自有记忆以来还从未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水荒”。尽管实施加压供水,但三楼以上住户仍然由于水压不足用不上自来水。一些居民不得不自费安装增压泵,“没泵就没水,我都已经用坏两个增压泵了。吃水比吃油还难。”陈伟开启增压泵之后,记者看到,在用水高峰期,细细的水流仍然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同年9月,随着泗县备用水源地建成,当地“水危机”得到缓解。安徽省水利厅介绍,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城镇,阜阳市已出现地面沉降。如果持续超采,可能会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影响供水安全。
人水矛盾制约超采治理
随着人口增加、工农业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节水意识、节水工程和用水监测体系却没有随之增强或完善,导致人水矛盾日益突出,使地下水超采治理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重生产发展,轻节水保护。农业地表水灌溉成本高,农民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缺乏积极性。
黑龙江的多位基层农业干部反映,由于水田经济效益好,前些年不少地区“旱改水”,目前黑龙江省水田面积近6000万亩,一亩稻田用水量300多立方米。
黑龙江富锦市水稻种植大户柳军力说,农民种地看效益,要想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田面积很难。
记者在三江平原采访了解到,地表水灌溉成本远高于抽取地下水,水田多用地下水灌溉。
黑龙江省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张景会说,用电抽取地下水每亩成本约25元,而用灌区的水要收水费,灌一亩水田大概80多元,成本提升导致农民对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积极性不高。
其次,水源替代工程尚未完全解决。安徽省地下水超采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区,该区地下水是城镇居民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随着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如淮北平原地区一县城用水人口较2015年增长50%以上,由于供水能力达不到生产要求,城镇企业自备井供水量逐年提升。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淮北平原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替代水源,地下水超采治理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再次,节水技术推广不够。相关部门一直在推广农业中的节水灌溉设施、工业中的节水生产技术,但是推广普及力度不够。
记者在内蒙古部分建设了节水灌溉设施的农区看到,有些机电井、管道已老化或损毁严重,节水设施未完全发挥效用。据内蒙古多名水利、农业专家通过抽样和田野调查发现,全区节水灌溉设施利用率可能不到70%。
最后,地下水使用的计量和监测工作薄弱。多位基层水利工作者介绍,目前对农业抽取利用地下水的计量不足,对地下水的影响监测体系仍未建立健全,地下水开采难以实行有效监督管理。
以水定供 以水定需
记者在多个地下水超采区走访发现,这些地区往往资源禀赋弱、经济欠发达,并且正在进行转型,发展意识往往强于节水和保护意识。基层呼吁,建立完善立体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规划要落实“以水定供、以水定需”。
一是建立起立体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可利用的水资源,不仅有地表水、地下水,还有雨水和回用的中水,应建立起立体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充分利用雨水、回用的中水。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江河及地下水资源高效保护与利用工程的支持,加强对天然降水集蓄与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推广利用集雨蓄水工程与技术,切实提高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
二是加快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地下水监督管理机制。水利专家建议,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减少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加快推进跨流域配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置换地下水。
据了解,安徽已启动地下水监控工程,并实施了淮水北调和引淮入阜工程,引江济淮调水工程也正在加快实施,积极解决淮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和水源不足问题。淮北市烈山区30万吨地表水厂已建成通水,阜阳市第三水厂一期20万吨地表水厂已开工建设,亳州市地表水厂于2017年底开工,设计供水规模为20万吨/天,还有一批县区地表水厂正在建设之中。
三是加快推进水价、水权与水资源税改革,结合地下水资源费改税,提高严重超采地区地下水资源税征收。
部分用机电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农民说,抽水不计量,只用交电费,大伙都是能多浇点就多浇点,“抽地下水不要钱”的心态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
四是全面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加强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并因地制宜开展水稻休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普及节水灌溉设施,同时支持地方用好金融政策,保障节水工程有效实施。
针对地下水超采问题,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三江平原14处灌区骨干工程,但田间工程配套率低,灌溉水不能输送至田间。2019年年初,三江平原14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开工,计划利用2年时间完成配套建设。据了解,三江平原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完工后,将置换现有井灌水稻面积640万亩,地表水置换地下水量18亿立方米,实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采补平衡状态。
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扩大节水农业、水稻休耕面积,也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地下水。
内蒙古河套灌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之前每亩耕地浇灌用水约500立方米,如今已降低到280立方米,据监测,当地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
2018年,国家在黑龙江推行水稻休耕试点,2019年黑龙江水稻休耕试点面积200万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进一步扩大水稻休耕试点面积,减少地下水超采。(记者 魏婧宇 杨丁淼 王建)
什么时候开学?这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 连日来,随着疫情传播基本得到控制,国内多地具体的开学时间也陆续“官宣”。 4月9日,上海、河北、广东在同一天宣布开学时间。北京日...
2020高考倒计时1天,这里有一份31省区市高考时间、科目汇总,请各位考生查收,愿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2020,高考加油加油!...
1月20日,根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北京、重庆、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等省(区、市)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从已发布的数据看,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各地高质量发展的...
刚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疫情数据,昨天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4例,浙江新增1例本土病例。湖北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0例,无境外...
5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7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
截至目前,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山东、福建、广西、河北、江苏、海南、新疆、河南、黑龙江等地,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