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吐槽“听过许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而干货亦是如此,作用甚是微弱。那面对“假干货”,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呢?本文将为大家展开一系列的解答。
这是一个笔者早就想写,但是迟迟不知道怎么下笔的选题,很多概念、模型在脑子里不断打破重组。
笔者自知才疏学浅,做不到大量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在本文中建立一个无懈可击的观点;但是在笔者想到一个逻辑后,便增加了抛砖引玉的勇气——如果说明一个问题,需要引入太多的事情佐证,那么不但会因为认知成本的增加影响传达效果,还会接连抛出更多的问题使原本的问题更加复杂。
所以笔者确定了本文的主旨,我们主要盘逻辑,不延伸到哲学;在有限的角度内尝试传达好最普世的信息。
本文讲什么:“干货不好用”这个现象的逻辑分析,对待干货的态度
本文不讲什么:干货的定义,如何识别干货,如何找到干货,如何用好干货
一、干货本来就不好用“干货”和“好用”的定义和标准都是相对的,这里不展开讨论。也有很多人总结过干货的类型、如何识别伪干货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形成逻辑闭环;本文中也不再赘述,这不影响笔者论述和读者理解下面的观点。
如果有“干货为什么不好用”这种疑问,那么前置条件是默认干货通常来说是好用的,为什么笔者说干货本来就不好用,因为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1. 用好干货是一个概率的问题NBA刚刚引入中国时,央视在体育频道晚间档播放NBA的集锦。
那个时候坊间传言,美国有一个超高水准的篮球联赛,比赛里每个球都会投进。只看过NBA集锦的观众对于NBA的印象流,就像那些希望通过干货快速获得一些能力的人对于干货的认知。
而经常看比赛的球迷就会知道,比赛中投篮命中率超过50%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得分点,三分命中率在40%左右的我们称其为神射手,“180俱乐部”(投篮、三分、罚球命中率分别为50%-40%-90%),更是凤毛麟角。
就算我们不去深入研究里面的科学道理(比赛时身体对抗激烈导致疲劳和肌肉僵硬、对手的防守策略和能力、客场球迷干扰导致的心理因素等等),在看过一定数量的比赛后,也会对比赛中的投篮命中率形成一个大致的常识,不会因为命中率不是100%就觉得球员能力不行。
而干货的内容就像集锦,把干货拿到具体的场景应用时像上了赛场。你遇到的问题和集锦中的不一样,如果你本身没有对干货涉及到的系统知识融汇贯通,只想着一板一眼的按照干货去执行,那么没有用好干货便是常态。
就算是刷机教程,事先匹配好了版本和型号,每一步都有说明和截图;还是会有很多人操作到中途被卡住,不得不搜索更多教程或者新出现的问题。
通常使用干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你看到一篇《3分钟掌握XXX》/《XXX看这篇就够了》,XXX是你了解不多并且觉得对你有用的技能/知识/理论,在你读完之后觉得还不错,于是在读完时间还没长到让你忘记这篇内容之前,你决定实践一次。之一次实践失败了以后,基本你就会放弃这个“干货”,得出不好用的结论,不会再进行多次尝试感受到“概率”。
“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这种谬论和自媒体吸引你点击阅读的修辞手法,通过满足高效便捷获取知识(事实上是“走到捷径,不劳而获”)的需求唤醒了人们“自我实现”的意识。
看上去门槛很低,其实山在门里面。
2. 影响概率的因素接下来我会言简意赅,呈现一些尽量客观的事实或现象。一方面信息密度有些大,我不想再填充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废话;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引发你的独立思考,自己去获取更多的一手信息。
(1)传达效果
1)干货的真伪
这里介绍包装成干货的两种情况:
水货:洋洋洒洒的篇幅,翻来覆去的废话。不考虑读者需要的,自顾自说了一堆大道理。只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却无法告诉你怎么做。
私货:确实存在或者让你觉得存在一些公认的事实和道理,但是核心观点是从自己主观的角度出发,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观点,让你去扫文末的课程链接,让你去他的公众号回复关键字。
读者的判断能力和文章的叙述技巧,让不同的人对同一篇内容有不同的定义。这些伪干货被一些人当做真干货去使用,自然拉低了好用的概率。
2)知识的诅咒
数据准确性是数据人的生命线,是数据人的能力体现。文章结合案例,对数据准确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数据人必须捍卫到底的,那就是数据准确性。 数据不准,意味着做数据的人和团队不靠谱,一旦被...
在人们认为电商巨头林立,新势力难以兴起获得红利的时候,拼多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并揽获了不少下沉市场用户的青睐?那么仔细研究一下,究竟是哪些用户是拼多多的“忠实粉丝”,又是什么亮点让拼多多能够持续...
不管是老板、用户、运营还是销售,他们往往给的不是需求,而是自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产品经理都是一脸问号,或者内心在万马奔腾。本文浅谈产品经理的进修之道,让你在优秀产品人的道路上越来越远...
英语学习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背诵单词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广大用户学习英语的入门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用户对于英语的需求与日俱增。在百度指数中,以英语作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已经达到了整体环比7...
编辑导语:苹果与谷歌系统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聆听用户的声音,做符合用户体验的设计。作为两大科技巨头,苹果与谷歌这二者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在设计领域不断突破。本文作者比较了二者的区别,看看苹果与谷歌系统在...
对初创产品来说,直接定义“绝对竞争力”会导致大量耦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做出对生态位的定义,最大限度发挥“相对竞争力”的优势。 写在前面 “如何与行业领头羊竞争?”这是我近几年参与的大部分工业互联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