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Instagram ,洞察产品特征

访客4年前黑客资讯913

解析IG的结构,层级和功能后,我们发现它简直可以用单一来形容,但是也不妨碍被全球超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经历着各种变与不变,但是以UGC的优质图片为核心始终是没有变。

解析 Instagram ,洞察产品特征

01 自言自语

最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就发现中国的大部分的产品的商业模式发源于国外,【 *** 】对应【Ebay】、【微博】对应【Twitter】、【知乎】对应【Quora】、【滴滴】对应【Uber】等等,由于一些政策限制和本地优势等原因,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目前发展得非常好。

虽然一开始可能总体的商业定位和模式和国外是一样的,但是到现在,我们自己的产品已经相当的成熟,即使是成熟的产品还会时不时搞出一些推陈出新的新花样,让人惊叹。

当然国内的公司也再不断探索,这几年也惊奇地发现,中国的产品也开始攻陷海外,比如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不管是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多国,都有非常多的用户。据我观察,海外和中国一样,抖音也存在两极化评价,沉迷的人和不满的人依然在争论。

*关于抖音:抖音也非原创,最早脱胎于musical/ly,2015年左右M已在美国已经拥有千万用户,但是抖音依然算是中国的产品结晶,是因为M的团队在上海,后来抖音强大了,字节跳动收购了M。

不过以上都不是重点,这个专题的重点在于坚持使用和观察海外产品的特征,发现和国内产品的不同之处,然后偷偷揣测他们设计的思维和想法。

02 Instagram的探索

国内大家喜欢简称为INS,某种简洁的风格也被定义为INS风,但是海外普遍简称为IG,Insta-词根是“即刻”,gram-词根是“写”,包括IG自己的短视频功能也叫做IGTV。

以下将主要针对功能和交互的疑惑和思考展开,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想法,欢迎探讨。

体验版本:Instagram Version123.0(IOS)

03 看似图片社交,但并非社交

IG创建于2010年10月,在这十年中,不管是界面设计还是功能增加,IG变化都似乎违背了移动互联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规律。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往大而全功能不断叠加做,但是IG有一种始终保持初心的感觉。就这一点而言,国内可能像微信和它类似,微信可能在十年间的UI风格上越来越扁平,但是在大的功能的增加上,少并谨慎。

再比如,现在的微博内容丰富程度远超于想象,最终我还是卸载了过于繁琐的微博,使用上了微博海外版。IG作为社交头部软件,始终坚持以优质的图片分享为初心,IG的定位是社交,但在使用的时候,总有一种似乎并不鼓励社交的感觉。

社交行为中,最重要的是个体之间相互往来,他人的评论点赞的行为对发图人来讲是一种反馈和激励,在评论区相互点赞和评论是浏览者互动的重要方式。按照固有的产品思维一定是放大点赞数量,鼓励用户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但是IG的做法和这个恰好相反,首先首页的关注的Feed流的点赞数量是一个模糊的数字,英文版中使用的是“thousands of others”“millioms of others”等模糊的文案。

另外,在评论区最让我琢磨不透的就是上滑刷新评论,加载出来之后,不能完整看新加载的评论,如果再刷新,又得返回顶部重新点击。查看评论的代价极高,评论内容一般也确实没有什么观看性,一般都是大量的emoji或者是love&peace的短句。在顶部24小时后就会消失的“Story”短视频的可互动性就更加弱了,仅可发送对方可见的消息。

如此的交互设计,我猜想还是和IG最开始的初心有关,始终围绕拍摄发表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会相对弱化,轻社交。在如今快要多数上网人就是“祖安人”的时代,这样的社区氛围反而让人更加轻松一些,也可以和Twitter等很偏向语言表达的APP拉开差距和定位。

04 几乎淋漓尽致的Stories

Stories上线时间大概是在2016年年初,不管是功能还是交互形式,被国内很多APP借鉴,例如微博/知乎首页的形式,在比如近一年微信推出的“即刻”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Story本身也是对Snapchat的借鉴,但是不妨碍我仍然觉得Stories是一个几乎淋漓尽致的功能。

短视频是近些年的趋势,抢占短视频市场是毋庸置疑的,另外IG本来聚焦高质量的图片,Stories反而可以给一些不够优质的视频和图片有了发挥的空间,24小时即焚的设定也不用担心会对帐号有太多的影响,随心所欲分享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同样,微信也做了24小时“即刻”的功能,就我自己观察而言,这个功能不温不火。虽然微信增加了了很多入口和提醒方式,但朋友圈使用习惯,很难让人想起来这个功能。即使发送了“即刻”视频,观看和互动的人都会大量减少,创作者没有办法产生持续的热情,但我是真的很期望微信能过把这个功能的数据做起来。

最让我感叹的是小小的Stories几乎把主流的交互行为都用上了,其中包括:

相关文章

摆摊选址指南——用层次分析法量化选择

摆摊选址指南——用层次分析法量化选择

夜摊经济崛起,如安在担保最低的本钱下,获取最大的收益?选对地点是第一步。去人流量最大的处所、去商圈最麋集的处所、去离本身家最近的处所……众说纷纭。本文将回收多准则决定中常用的条理阐明法(AHP)建模,...

哔哩哔哩产品分析:B站的求变之路

哔哩哔哩产品分析:B站的求变之路

编辑导读:在竞争越来越剧烈的互联网行业,B站已经不满意于做一个纯真的二次元网站。依靠《后浪》破圈的B站,正在不绝吸纳各个圈子的“新鲜血液”。为了寻求改变和打破,B站还采纳了哪些法子?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临...

设计师必须掌握的6大视觉设计原理

设计师必须掌握的6大视觉设计原理

导读:视觉设计的根基道理许多时候具有很高的复用性,纵然事情多年,这些道理的对象依然用的上,不会过期。基本理论要深入骨髓,融入到本身的日常设计中去。本文作者从自身设计事情出发,分享了6大视觉设计道理,供...

券包产品分析:怎么驱动用户付费行为

券包产品分析:怎么驱动用户付费行为

编辑导语:如今,各大电商平台都纷纷推出了券包产物,如拼多多的省钱月卡、淘宝的省钱卡、美团的食神券尚有团油plus会员。这些券包对用户来说可以或许加强其付费欲望,提高下单率;对平台来说,能乐成的举办营销...

利用“行动公式”,高效提升产品转化率

利用“行动公式”,高效提升产品转化率

提高转化率,其实就是快速提高产品收入。不过在获客难、转化难的今天,我们如何有效提升转化,进而提升产品收入呢?笔者结合互金产品与运营经验,为我们解读提升转化率的“行动公式”。 一、提升转化率的本质 1...

实战六:项目上线前怎么做,手把手教攻略

实战六:项目上线前怎么做,手把手教攻略

项目跟着时间的推移与PMO、PM的推动,项目开拓阶段靠近尾声,PM需要举办统筹项目上线相关事宜。本篇文章将从三个偏向,提供项目上线前的全部攻略。 分享一下我本身挖的坑可能别人分享的出产变乱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