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份数据,来自第三方监测的微信视频号TOP100(统计至4月11日,跟实际可能有所出入,仅供参考)。
单看数据有点吃惊,榜首是李子柒,粉丝量不到20万,第100名粉丝量仅过万。
这数据显得很单薄,与很多人呼喊要傍住微信的大腿,抓住这波红利的热烈相比,仿佛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不过,由于视频号目前仍处于内测阶段,从2019年11月22日开始内测,到现在只有5个月的时间,此榜单的数据无法锤定任何结论,只能提供一个口子给我们一些思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迭代,时间会给出更多的答案。
下面,我仅根据当前榜单,想尝试从中解读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子才会发光,成熟品牌有先天优势在我看来,视频号是公众号的一个缩影,微信公众平台登录页面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运用到视频号也没有违和感。
品牌不仅指企业塑造的品牌,有影响力的个人都可以成为品牌。
从榜单可见,上榜的有企业品牌或权威机构,比如微信时刻、樊登读书、央视网、人民网等,其次是自媒体或意见领袖,比如李子柒、房琪kiki等,然后是流量明星,例如杨幂、李易峰等,每一个号的主体原本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独特性,去到哪里都能吸引注意力,这是他们的资本。
这些上榜的号,一方面他们自带流量优势,一方面团队或个人具有视频创作能力,有先天优势就赢在起跑线上,马太效应总是让他们先获利。
在这里面,几乎没有单靠颜值出众和哗众取宠一炮而红的,因为流量和生产能力缺一不可。
根据近段时间的体验来看,内容方面,有很多自媒体或网红把其他平台已积累的内容直接复制过来,加入了赛道。
不过,复制内容容易,复制成功却不是必然的,因为微信和其他平台在产品形态、用户群等方面存在差异,能在视频号脱颖而出的,目前看来,音乐类、技能分享类、旅行猎奇类等,似乎比较受欢迎。
视频号需要借助私域流量进行冷启动,系统不会给量,也不会直接推荐,所以要借助社交传播,接受用户的洗礼,只有具备一定的热度和传播轨迹,系统才会帮你推荐。
名人开通视频号已经难以成为新闻,早几年,网红还不至于遍地开花的时候,人们喜欢探究明星八卦,记得当年韩寒、范冰冰等人在微博开通账号都能成为热点新闻,而如今接地气的网红到处有,转移了不少注意力,明星入驻互联网产品,不再是什么新鲜新闻了。
榜单对于普罗大众的视频号运营者的启发就是,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内容输出能力,优质的自媒体会占领第二梯队的优势,有价值的个体,终会成为发光的金子。
二、养成在微信刷视频的习惯,还是个问号虽然说关于视频号的新闻和讨论陆续在发酵,但是并未形成国民性话题,只在互联网领域讨论得比较热烈。
这段时间以来,我几乎没有在个人的朋友圈或微信消息中看到有人分享视频出来,加上短视频早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所以在全局用户中似乎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之前看到刘飞有个观点启发到我,说知乎也在尝试做短视频,但是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知乎的核心定位就是问答分享平台,大多数用户进入知乎,优先场景是搜索问题找答案,很少有人会想起打开知乎去刷视频。
一个产品最核心的基调,肯定是只有一个,微信最本质的定位还是社交工具,虽然它的slogan是“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并一直在开疆拓土连接万物,但是核心定位仍然是社交。
产品的定位影响了用户认知,当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从商业角度试图转型时,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难度是挺大的。
当然,微信视频号跟产品转型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微信完善生态的一个分支,至于微信具体的战略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在微信没有全面开放视频号资格、没有更多运营策略出来之前,视频号主要是靠用户自身的力量在推动。
如果说抖音、快手等平台属于广场型的,任何用户进来都是在视频海洋中狂欢,场景统一,那么,视频号目前只是像微信中的一条街道,只有部分用户会主动走进去,探探里面的风景。用户有权决定要不要进去,只有走进去,才可能因为系统的推荐算法而看到视频内容。
编辑导读:受疫情影响,许多线下店都深陷泥潭,个中包罗健身房。为了自救,许多健身平台将眼光转向直播规模,推出的健身直播意外受到追捧。跟着互联网的成长,举动健身的场景产生变革,将来健身行业会如何成长呢?本...
本文主要对咕咚举动举办阐明与探讨,主要谈谈这几点:咕咚的产物架构、与keep的比拟阐明、用户阐明调研和成果体验优化与作者的一些想法,与各人分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举办阐明: 产物架构拆解 竞品...
编辑导语:车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变革,但跟着科技的成长,UBI车险逐步进入市场;UBI是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型保险,实现“车联网”,可是并没有被遍及运用和接管;本文作者具体阐明白UBI的近况以及...
编辑导读:作为一个运营人,最头疼的工作莫过于拉新了。在获客本钱越来越高的本日,想要吸引一个新用户何其艰巨,要留住他更是不容易。本文作者以一个实践案例出发,从三个角度阐明如何更好地拉新,但愿对你有辅佐。...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许多产品都实现了从0到1的过程,渐渐地,很多产品的重心,都转移至如何实现从1到100,到10000的过程。而AARRR模型作为一个经典的增长漏斗模型,也时常被人所提及讨论,本系列...
编辑导语:不知道这个夏天各人有没有看《乐队的夏天》,五条人的爆款出圈绝对不是命运罢了;第一轮就被裁减的他们,厥后又被捞了返来,他们需要的是这个平台,平台也需要他们;本文作者具体阐明白五条人的营销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