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这个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设计执行者、设计思考者、形成设计思维、不断跨界探索。
现如今,在互联网领域,用户体验逐渐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关键词,用户体验设计师也逐渐成为产品开发设计团队重要的成员。可以说,这是一个用户体验为王的时代,人人都在谈论用户体验并发表着见解。
随着各种体验大会层出不穷,经常听到或浏览到业界各种设计大牛前辈从各个角度阐述用户体验、谈论用户体验设计师,比如产品设计流程、设计 *** 论、设计思维、设计工具、数据化设计、游戏化设计、社交产品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等。
作为一个初学者时,很多时候听到或浏览到此类分享,都会感叹下好厉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来随着实践经历和思考,会逐渐地辨别哪些内容是真正的好内容,从中汲取养分,并且不断地总结思考成长。
认识我的人觉得我很擅长做总结,但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被动地去沉淀总结,比如晋级答辩,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再次深入思考,升华自己的思维。就比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过去的未来:成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就是因为有朋友知道我和小伙伴出了本书《用户体验设计指南》,邀请我去他俩公司做个设计分享,当时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想听什么呢?”。
市面上不缺 *** 论、不缺案例,但是我没有见到很好的关于设计师成长的内容,所以我回顾过去几年的交互设计师生涯,重新打开硬盘里面几年前做的设计稿和总结,然后很开心看到自己的成长。透过成长的时间轴,看过去到现在,望未来,我想尝试用自己不同阶段不同的成长,和大家一起谈谈用户体验设计师成长这个事情。
16年时候,特赞范老师让我看过一篇文章叫《鸟与青蛙》,是数学家戴森应邀为美国数学会爱因斯坦讲座所起草的一篇演讲稿。讲述了数学世界中,有些数学家是鸟,有些是青蛙。
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的数学远景。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正是因为鸟和青蛙的共存,一起推进了数学世界的不断发展。
这篇文章我时不时会拿出来思考,通过鸟的视野“课堂知识、书本知识、前辈学习”和青蛙的实践“设计练习、设计实践、沉淀总结”,到今天成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并在未来不断探索。可以说这个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设计执行者、设计思考者、形成设计思维、不断跨界探索。
成长的第1阶段,作为设计执行者,这是初学者角色,开启设计大门,在点状思考中学习进化。主要是理解设计 *** 、流程、原则、挖掘用户场景任务等,并输出好的设计稿。
举个例子,一般作为新人进入公司时,尤其是设计团队比较成熟时,其产品设计流程相对完善,基本都是“研究洞察-概念设计(包含交互视觉)-详细设计(包含交互视觉)-开发支撑”,如同每个设计新鲜人,这时的我如同一个海绵,在流程化的项目路径中,快速实践,一步一步学习成长。
思维层面开始学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更深入思考,比如拆掉思维的墙,跳出思维的固有模式,从为了分析而分析的固有思路,开始基于前期研究-设定设计关注点-从而有了分析维度-最后总结分析结果。
文章以数据产物司理老曹和数据开拓工程师大熊对话的这则小故事,来给各人科普一下,数据管理到底是怎么去弄呢? 最近,前同事老曹跳槽到去了一家初具局限的互联网公司,作为刚入职公司的第一位数据产物司理,在数...
从社区产物的角度来思考,弹幕成果对付内容出产方,内容消费方以及平台方而言各自有什么意义?图文内容社区是否有时机拥有弹幕呢?假如可以发弹幕,用奈何的形式呢?本文作者本身的“脑洞”,提出了本身的观点,en...
编辑导读:对产物毛利润的管控是TO G公司很是重要的部门,粗放式的打点会带来产物毛利的失控。那么,TO G公司应该如何有效查核产物线利润?本文作者基于自身事情经验,从四个方面展开阐明,但愿对你有辅佐。...
定制尺度也是一门技能活,并非纯真摆列条款那么简朴。本文作者用一个内容尺度的实例来跟各人表明,看奈何的内容尺度才是及格的,一起来看看~ 有一条视频描写了这样的场景:在某综艺节目中,一个篮球明星演出踢足...
互联网产品技术对一般人好像没接触太多,肯定难以理解,那怎么讲会让大家更好理解呢?我想了个招儿,教会我4岁多的女儿,她如果能理解,那我想一般人都没问题了。 一、背景 互联网产品届,历年来一直有个老生常...
纯粹的直播平台越来越缺乏故事美感,除了游戏直播这个社区壁垒较强且财富链完整、贸易化成熟的垂类外,直播越来越回归了东西属性。直播行业已经暗暗变天了。 在《电商直播的幸存者游戏》中,我们特意用一个独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