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即信息,一切产品都是社交,也是社区。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没有界与限,只有生与死,势与微。
先附上本文的思维导图,以便大家阅读:
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有无数的工具型产品倒在了商业模式的路上,其中不乏炙手可热但只火热一时的明星产品,依然有无数的工具型产品奋勇向前,期望在工具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然而,发现他们走着走着都走向了“社交”~
工具型产品,好像有种与身俱来的焦虑:支付宝不死的社交之心;美图迟来的IPO~似乎所有的工具型都有着一颗“做社交”的心,由此笔者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工具型产品都想做社交?
故,笔者本文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
工具型产品的定义和难点?
工具型产品一次次突破“边界”,背后的动机和环境?
为什么工具型产品都转型做“社交”?
如何看待工具型产品的转型?
一、工具型产品的定义和难点?定义:工具产品指用户在某一特定场景下使用,为解决某一个明确需求而诞生的工具。
特征:让用户用最短的操作路径,快速解决需求,典型的用户“用完即走”的产品形态。
难点:
使用频次低、使用时间短
用户忠诚度低,产品可替代性强,流失率高
门槛低,难以形成壁垒
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
1. 工具型原罪在于“用户认知”似乎所有的工具型产品都会有这样的难点和通病,关于工具型产品,有个简单而又特别实在的话一语道破:工具型产品是有原罪的,原罪在于“用户认知”:支付宝就是支付产品、墨迹天气就是天气应用。
用户的认知问题,你作为一个产品,在用户心中的认知,俗称“心智”,但这又是相互的,你是怎么做的,怎么运营的,如何通过特定的短线和长线产品提供和运营方式,让用户转变认知。
2. 变现能力和用户规模不成正比工具型产品在前期相对更低成本的获取用户,但是到用户规模相对恒定的时候,却突然尴尬的发现:变现能力和用户规模不成正比。
大部分工具型产品在前期为了大规模的铺设获取新用户,前期都是免费提供基础服务,依赖增值服务和高级服务来获取商业变现,往往会发现后期,当用户规模大幅增长且恒定之后,变现能力跟不上,抓着这么多流量,然后就开始走“社交”、“广告”。
3. 不能只是工具,而是提供服务王小川认为,工具型产品要产生价值,就不能只是工具,而是提供服务。
特别赞成大佬说的这句话,单单的只是工具,难以突围,难以实现自身独一无二的价值,工具型产品产生价值,是提供服务,依赖“服务”,提高用户活跃度,让用户完成从“使用”到“参与”的跨度,增强产品传播性,拉拢新用户,完成“工具型产品”的“升级”。
二、工具型产品一次次突破“边界”,背后的动机和环境? 1. C短用户付费意愿相对较弱面对C端的工具型产品变现都非常困难,一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没有PC时代那么成熟的变现模式;二是中国付费环境恶劣,C端用户付费意愿太差。
国内用户付费环境:内容消费型、社交型产品的付费意愿远超过工具型产品,但是会员收入依然无法支持财报。付费意愿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变现能力和用户规模不成正比。
2. 存量市场趋于稳定移动互联网时代增长放缓趋于存量市场,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直线上升,直接造成的结果是连对VC鼓吹的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在放缓。(哈,真的是行情)
存量市场趋于稳定,导致单单靠毫无壁垒的工具型产品,真的很难突围,没有护城河,有时候免费模式是营销利器,但也可能成为工具型产品的盈利门槛,让多数工具产品难以发展。
3. 受限于本身的工具型可突围的场景像美团这类聚集特定人群的产品做社区还有一定的用户基础,而后通过电商、广告模式变现,像搜狗输入法推出的智慧搜索更多的是源于场景服务思维,但是不是所有的工具型产品都有商业变现的路途。
更多的工具型产品转型去做电商,是为了生存,最容易找路的是有TO B服务的产品,毕竟B的钱比C更好拿(个人观点),想想那些完全没有TO B服务交集的产品,真是更是没了一个变现尝试的途径。
三、为什么工具型产品都转型做“社交”? 1. 依赖用户社交属性,建立泛链接编辑导语:随着个性化推荐的流行,万物变得皆可推荐,各大APP可以按照你的喜好推荐音乐、新闻、衣服、食物等等。本文作者就为大家介绍了搜索与推荐的心理学基础,并且对搜索推荐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拓展。 万物皆...
编辑导读:不同于C端产品,SaaS产品的商业模式很难走通,但是一旦高效率的组织能力产生之后,SaaS产品就会是一个值钱生意。企业想要做好SaaS产品,就必须力争上游,自强自救。 01 最近大家似乎又...
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冠状病毒疫情,很多app都上线了疫情地图。疫情地图运用数据可视化设计,帮助大众快速了解当前疫情情况、发展趋势等,今天就来聊聊疫情地图中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什么是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支付”手段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变革发生了多次演变,并有了第一、二、三、四方支付的划分。目前来说,第一二支付式微,第三支付高速发展、第四支付正在起步。 支付是现代商业活动的关键环节,随...
微信这款产品,凭借其独特的产品价值理念与设计之道,饱受人们的拥趸与喜欢,并成为了一款国民级产品。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解析微信的用户体验设计,找到学习借鉴的点呢?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月活超10亿的...
这世上并没有一套理论是万能的,任何理论都有其边界、适用条件。在多数人大呼“定位已死”的时代,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定位理论已经没有价值了,但是决定一家企业生死兴亡的因素有很多,并绝非一个定位理论就可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