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是什么意思?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访客4年前黑客文章708

msn是什么意思(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1999年7月22日

“MSN Messenger”正式上线

 

1

 

现在回过头来看,1999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

当然,这个“有意思”,在这里专指“IM”工具(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领域。

在这一年的年初,当时全世界更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AOL(America Online,美国在线)推出了他们收购ICQ后的之一个版本:ICQ 99a,准备让自己原本就排名全美之一的网上寻呼业务来一把“烈火烹油”。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ICQ 是整个互联网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个以色列人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软件。ICQ意为“I seek you(我找你)”的谐音,即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发生沟通和联系。1998年,AOL收购了ICQ。

 

也就是在1999年的2月,一家才成立3个月,在深圳科技园一个几十平方米小厂房里办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的即时通讯工具。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当时只有28岁,名字叫马化腾。他当时觉得ICQ这个聊天工具很好,但是只有英文版,很多英文不好的中国人用不来,所以就“模仿”做了一个版本,取名“OICQ”——“Opening ICQ”(开放的ICQ)。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OICQ上线后,得到了一批中国网民的青睐,注册用户很快突破了五位数——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网民数量,这个数字,尤其是这个增速,也不算太难看。

当然,和“用户数增长”报告书一起出现在马化腾那张略显寒酸的办公桌上的,还有AOL公司发来的侵权投诉书——“OICQ”的名称以及域名,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

这场美国巨无霸与中国深圳那个叫“腾讯”的小公司之间的官司诉讼打了大半年,最终腾讯公司败诉,让出“OICQ"的所有权利,马化腾痛定思痛,索性将这个软件改名“ *** ”。

但是,在1999年,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这块领域更大的事件,并不是OICQ的问世以及和AOL公司那场官司,而是另一家世界级的巨无霸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

1999年7月22日,微软公司(Microsoft)正式上线了 MSN Messenger。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2

 

MSN Messenger 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因为它的“爸爸”,是当时全球最财大气粗且实力强劲的微软。

事实上,“MSN”和“MSN Messenger”是两回事。

“MSN”,全称“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是微软公司旗下的门户网站,在1995年8月24日就上线了 *** 在线服务;

1996年3月25日,美国使用MSN拨号接入Internet的用户就达到了100万;

1997年12月31日,微软购买了一个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服务公司,获得了新增的800万用户,一起并入了MSN。而那项电子邮件服务,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Hotmail”。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Hotmail的创始人之一巴迪亚

 

所以,当1999年7月22日MSN Messenger上线服务时,当之无愧成了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领域的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在它服务开通的前6天,就获得了70万注册用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1999年2月上线、后来改名 *** 的中国本土即时通讯工具,花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到1999年11月,注册用户数才达到6万。

到了2000年7月17日的时候, 微软方面宣布,MSN已经拥有了2.1亿独立用户,成为了全世界排名之一的网站,而借这股东风,2001年3月16日,MSN Messenger 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3000万在线用户。

可能让微软自己也没想到的是:

在这3000万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他们并未正式开展MSN业务的中国大陆。

 

3

 

MSN Messenger 在中国,被简称为“MSN”。

在当时的中国,“MSN Messenger”有自己非常清晰的标签:

“小孩才用 *** ,大人们都用MSN。”

而这个“大人”,其实也是有专指的:职场精英,白领人士。

在当时,很多大学里都还在用 *** 的大学生,一到毕业踏上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去申请一个MSN Messenger 的账号——自己的公司同事和老板以及商务的伙伴都在MSN Messenger上。这条关系链慢慢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学生也开始把主力沟通工具从 *** 转到了MSN Messenger上。

在当时不少企业的 *** 会上或面试中(尤其是外企或500强企业),如果应聘的大学生“联系邮箱”留的是“x x x x x x@qq.com”,那有可能会在面试官眼中减一点分——“还是个孩子啊!”而如果你留的是“xxxxx@hotmail.com”,则多半会起到加分的作用。

在当时的北上广一线大城市的写字楼里,企业白领的电脑里如果没有一个“MSN Messenger”,那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有很多公司的局域网是封锁“ *** ”登陆端口的,但却允许用“MSN Messenger”——在很多人眼里看来,“ *** ”就是聊天打发时间甚至是打情骂俏的,而“MSN”是正经用来工作或商务社交的。

在不少社交场合,留一个MSN Messenger的联系方式即得体又正常,而如果有人报出一串 *** 数字说“这是我的 *** ”,很可能会引来对方含蓄又不失礼貌的莞尔一笑。

在那个时候,简单实用的“MSN”就象征着一种“逼格”,那个“蓝绿小人”logo在各方面碾压看上去“土鳖”的企鹅 *** 。不少人觉得,就连MSN Messenger接受信息时发出的“登登”的 *** 音,听上去也比 *** 单调的“滴滴滴”声音要悦耳得多。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所以,当2005年5月26日微软宣布MSN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 *** 团队的内心还是忐忑的——尽管腾讯公司已经在前一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尽管当时的 *** 同时在线人数早已突破了1000万,注册用户早就突破了3亿。

因为MSN Messenger的成绩摆在那里:2005年,在还没正式进入中国且没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MSN Messenger已经在2000万中国高端商务人士中拿到了53%的市场占有率,

正式进入中国后,那还了得?

为此,早在2004年年末,腾讯已经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借鉴和模仿”的才华,出品了一款叫“腾讯TM”,全面“对标”MSN Messenger,试图与MSN争夺高端用户市场。但是,这款产品问世之后,一直表现平平,毫无亮点。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腾讯TM当时的界面,对标MSN Messenger,力求商务范和简洁

 

2005年的3月,腾讯为了对抗MSN强大而成熟的Hotmail邮件系统,特地收购了Foxmail来加强 *** 邮箱。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笔收购后来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腾讯的命运——Foxmail的开发者也加入了腾讯,他的名字叫张小龙。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可能是腾讯史上最决定命运的一场收购

 

但是,马化腾很快发现,自己的担忧可能有点多余。

 

4

 

MSN Messenger在经过高速增长后,很快就陷入了停滞。

这种“停滞”并不是体现在用户增长上的。事实上,在MSN正式进入中国后,用户量的增长还是很明显的,头四个月就增长了25%。但问题就出在MSN Messenger这款软件本身上——它对越来越多的细节问题视而不见,拒绝作出改变。

这是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停滞”。

即便是MSN Messenger的重度用户,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这款软件的几大缺点:

之一,传输文件非常不方便,大一点的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中断。以至于白领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滑稽的场景——用MSN聊天,让对方留下 *** 号来传文件。

第二,“群”的功能非常弱,基本就是抓一些人进来聊天而已。而 *** 在“建群”这件事上下了非常深的功夫,服务也做得非常好,成了黏住用户的一大法宝。

第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隐身功能,没有离线留言功能,这些在 *** 上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如果说MSN Messenger上“表情包”匮乏,没有“虚拟道具”,对此大家还有各自不同看法的话,那么有些核心功能的缺失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第四,每一个人的对话框只能显示在下面的状态栏,无法像 *** 那样收缩进屏幕右下角的一个闪烁图标。这个从技术上实现其实并不难,但MSN Messenger就是不改,让人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类似的细节其实还是有非常多,MSN Messenger在给人“逼格”的同时,也给人在用户体验上一种高冷的感觉——你要适应我,不是我适应你。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MSN Messenger 的“脱机”状态是后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2005年12月,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

微软发布Live战略,MSN被整合到了Windows Live的平台下,而MSN Messenger从一个小巧独立的聊天工具,转变为一个大工具包——其中很多东西用户未必需要。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这是MSN Messenger在即时通讯产品竞争道路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而这个转折点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这款产品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站在背后的微软公司。

 

5

 

曾经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我有一个好爸爸,我有一个坏爸爸”。

对于MSN而言,微软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好爸爸”和“坏爸爸”的共生体。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微软”这棵大树,整个MSN的业务都不可能如此迅猛的发展,MSN Messenger也不可能自带“贵族”光环,让高端商务人士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微软”的这棵树实在太大了,它根本没精力,也觉得没必要去特别照顾“MSN”这棵小树杈。对于微软而言,“Windows”系列和“Office”系列才是更大的根基,而其他的小树杈,都必须服从根基的整体发展战略。

由此,MSN Messenger身上各种毛病,也都找到了根源:

传输文件太慢且容易中断?那是因为微软长期不肯把MSN的服务器放到中国。甚至有一次因为海底光缆断裂,造成了中国MSN用户的集体断网,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缺少各种看似简单的细节功能?其实MSN中国的内部对很多细节改进打过各种报告,但一系列的邮件经过抄送和转发,层层审批,周游全球,最终要么被拒绝,要么等批下来时,黄花菜都凉了。

始终给人一种不肯改进的印象?那是MSN在中国的市场长期被忽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MSN Messenger的更新是在中国白领白天的工作时间进行的,为什么?因为那是欧美用户的非工作时间。那能分区域更新吗?不行,必须全球同步更新。

对于微软来说,MSN Messenger只是他们家诸多业务中几乎不产生现金流的一块小业务,但对于腾讯来说, *** 几乎就是这个公司的一家一当。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MSN Spaces 的推出,应该是一项颇有战略眼光的行为,但是很快因为摇摆不定的策略而慢慢消沉,最终宣布关闭,带走了诸多MSN 用户最后的一丝黏性。

 

所以,在提高用户体验这方面,腾讯愿意锱铢必较,有求必应,不断优化各种体验,增加各种用户呼吁的功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这家公司的生死。而MSN则是微软诸多业务中的一块,所以也没多少精力改变“高冷”的形象,到后面甚至给用户这样一种感觉:

我就是这个样子,要用就用,不用就滚!

用户当然是不会滚的,但他们会用脚投票。

 

6

 

2007年末,MSN Messenger 在中国的各项数据开始掉头向下。

除了MSN本身臃肿和效率低下的决策体系之外,外部的竞争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国际方面来看,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巨头迅速崛起,“同步聊天”的人群渐渐被分流到了“异步聊天”乃至互联网社区;从国内来看,当年那个弱小的 *** 已经变成了“巨无霸”,成为了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区,同时,开心网、人人网以及之后的新浪微博快速崛起,又分流了大批网民。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在这个过程中,MSN也不是没有一点作为,比如就尝试和当时风头正旺的“开心网”进行通讯录互通。但是,MSN没有把这块做深,反而给“开心网”带去了很多活跃用户。当然,“开心网”最终也泯然众人。

 

在国际和国内各种力量的夹击之下,原本就已经反应迟钝,转身吃力的MSN不可避免地开始沉沦。

到了2012年, MSN Messenger在中国的用户数跌到了4500万,而与之相比的是, *** 的用户数超过了6亿。

在这个期间,MSN Messenger有过一次绝佳的翻身机会。

从2010年开始,奇虎360与腾讯开始进行一场奇怪却又激烈异常的争斗。在这场前后持续四年、被网民称为“3Q大战”的互联网界著名大争斗中,不少网民长久以来对腾讯公司一些行为的不满被激发了出来,网上当时出现了不少“不用 *** ,用回MSN”的号召。

就在一些诸如新浪这样的公司都在趁机推介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MSN却颇为君子的做“壁上观”,没有进行任何行动。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当然,以MSN当时的情况,即时作出宣传也未必能收到什么效果。

因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卸载了 *** ,用回了MSN Messenger了,但除了熟人关系链的缺失外,他们很快发现,MSN Messenger了种种功能上的落后与缺失,已经让他们无法习惯了。

留给MSN Messenger的机会,终于没有了。

 

7

 

2013年3月15日,微软正式宣布:关闭全球范围内MSN,除了中国。

这个时候,中国市场反而成了MSN仅剩的独苗。

但是,“独苗”也不能存活多久。

2014年8月28日,每一个中国MSN Messenger的用户收到了来自微软的一封邮件:

中国的MSN Messenger将于 2014 年 10 月 31 日正式关闭,所有人可以转向早先微软收购的Skype。

一时之间,很多中国网民感慨不已,纷纷登陆自己早已不用多时的MSN Messenger上去缅怀——很多人都已经忘了登陆密码。

但即便登陆上去的人,也只是看到一片早已显示“脱机”的朋友头像。

而此时,早已不以MSN Messenger为竞争对手 *** ,已经全面面临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的挑战——好在,这个对手同样出自腾讯公司。

这个对手,就在MSN Messenger宣布正式关闭前的一周,已经拥有了惊人的1亿日活,6亿注册用户。

它的名字,叫“微信”。

它的开发者,叫张小龙——没错,就是当初带着Foxmail产品被腾讯收购的张小龙。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张小龙在每年一度的 “微信 pro 公开课”上

 

这时候,坊间又有一句话开始流传:

“小孩才用 *** ,大人们都用微信。”

 

【馒头说】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专门问了一个92年的女生:

“你用过MSN吗?”

得到的回答是:

“没有,只是听说过。”

然后我又问:

“是不是你们这一代的同学或朋友之间,都很少用MSN?”

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其实我根本就没打算问95后,因为答案肯定可以猜到。但我掐指算了下,92年前后的那一代人在可以自由使用聊天工具的时候,MSN确实已经过了黄金期了。等她们踏入职场的时候,MSN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有时候想一想,还是一件挺让人感慨的事。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但是,就像我之前写过的好几篇著名企业的故事一样,从来就不会有莫名其妙的衰败,每幢楼倒塌的背后,都能找到原因。

就在前几天,微信的版本更新到了 V 7.05 :未看完文章的“浮窗”可以设置成5个了,朋友圈的视频可以直接播放了,可以在朋友的“视频动态”发表私密留言了,等等。

你说这是什么石破天惊的大变动吗?不是。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月活已经超过10亿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还在努力地进行变化。

再大的巨无霸,说倒就倒,垮塌也就是一眨眼的事。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唯变不变。

相关文章

疑似旺旺、YY、QQ、微信等6家聊天工具的明文数据库被放在公网

疑似旺旺、YY、QQ、微信等6家聊天工具的明文数据库被放在公网

据推特消息, 感谢黑客0xDUDE的发现,让我们知道了,每个中国大陆地区的普通民众的聊天记录,所有的聊天记录内容,至少从2018年开始的,都是被明文记录在公网的分布式数据库里的,以便警方的调阅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