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方守贤因病于今天9时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方守贤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我国之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之一任主任。
今天,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国科学院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来唁电,唁电表示:惊悉方守贤同志不幸病逝,深感悲痛。谨致沉痛哀悼,并向方守贤同志的家属和亲人表示诚挚的慰问。
截至发稿前记者获悉,方守贤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月22日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现场探访
简朴的办公室里摆满学术资料
今天中午,记者赶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对于方守贤院士的去世,不少刚刚得知消息的师生表示,很震惊,也很难过。
“我读本科时就知道方先生,那会儿就想等读研究生了就可以过来听他讲课。现在我读研了,方先生走了。”一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年级研究生对记者感慨道。
方守贤院士的办公室位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办公楼二层的东侧。房间不大,也就10余平方米。里面的陈设非常简朴:靠墙一张写字桌,一把座椅,写字桌的一侧是一张沙发,对面是一排书柜和资料柜,两把会客椅,仅此而已。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写字桌上,还是书柜里,都摆放着各类学术资料,包括各种粒子加速器及相关学科的书籍。“我们会定期给方先生送学术资料过来,他会很认真地阅读。”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住院之前,尽管已经八旬高龄,只要不出差,方先生每周都会来这里办公,“他说话中气很足,隔着老远我们就能听见,很亲切。”
学生追忆
他是严师,也是“慈父”
记者在高能物理所见到了副所长秦庆,疲惫和悲伤写在他的脸上。如今在高能所里,秦庆是方先生入门最早的学生,他们是师生,也如同父子。得知方先生病情恶化,秦庆急忙从国外赶回北京,今天清晨飞机降落后,他扔下行李就赶去医院,但还是没赶上见最后一面。“没赶上,真的没赶上……”秦庆红着眼睛,摆摆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1988年,秦庆来到高能物理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就是方守贤。“那年5月份我来找先生面试,就在这个楼。他很亲切,我俩在办公室里坐着面对面聊,他问起我的学术志趣,不时点头。后来我就被录取了。”那时,方守贤非常忙碌,因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到了最关键的安装调试阶段,这是我国之一台大科学装置,意义重大,价值深远。秦庆就跟着方守贤一起参与到装置的调试运行中,边学边实践,成长很快。
“先生对学术很较真,我也不服输,因此我俩免不了较劲。”秦庆回忆说,记得有一次他俩围绕着一个粒子加速器的问题产生了意见分歧,一争论就是两三天,最后才发现两人的结论都有可取之处,于是开怀大笑。
“讨论学术问题,他从来都没有老师或者所领导的架子。”秦庆说,每年初一、初二,秦庆和其他同学都会去家里看望先生。先生烧的一手好菜,以前身体允许时,总是会露一手,留学生们一起吃。有一年春节秦庆在国外开会,遇到航班延误回北京晚了,先生的 *** 就追过来,“就跟爸爸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温暖!”
去年3月份之前,方先生的身体都还十分硬朗,几乎每个月都要出差。但就是一次寻常的腿部检查后,他被发现肺部感染,从此住进了医院。“去年10月,先生病情还有过明显好转,我们几个学生带着蛋糕去给他过生日,他很高兴,还想早点出院。后来入冬后天一冷,他的病情迅速加重,最终还是没熬过来。”秦庆一边说,捏住了自己的鼻子,努力抑制自己的悲伤,他的手有些发抖。
如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依然在运行,为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怀柔科学城,规模更大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已经开工建设。秦庆是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他说,方先生也一直惦记着这个项目,希望能以此有力推动我们国家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我们一定要把项目建设好、应用好。”秦庆说。
方守贤院士资料
方守贤祖籍安徽,1932年10月28日生于上海,1955年10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后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1957年至1960年,被派遣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88年至1992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方守贤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1983年至1986年担任工程副经理,1986年至1988年担任工程经理,领导团队按期、高质量建造了我国之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稳定高效运行,为奠定我国在τ-粲能区粒子物理研究的领先地位做出巨大贡献,开启了中国基于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
方守贤曾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国际粒子加速器大会2013年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24日在哈尔滨不幸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1928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元本,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戴元本, 1928年7月生于江苏南京。1952年毕...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蒋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蒋洪德,1942年出生于湖南省。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
我国气象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执中,12月14号因病于上海去世,享年84岁。孟执中,1934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电讯系。1958年...
【疫情拐点将至?陈薇院士:要做最坏打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再快,也在冠状病毒这个大类里,目前大数据研究发展迅速,一旦有新变异出现,可以马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或大数据挖掘找到共用的靶抗原、发病机制或受体,可以...
2020年2月15日晚,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