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回应经济社会新情况新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回应经济社会新情况新问题
新华社记者罗沙
从交通事故到医疗纠纷,从高空抛物坠物到个人信息泄露,从人身损害到精神损害……生活中可能侵害你我权益的种种行为,需要完善的侵权责任制度来进行预防和制裁。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受到广泛关注。
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侵害他人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在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和制裁侵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8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首次亮相。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表示,侵权责任编草案在总结侵权责任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侵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吸收借鉴司法解释的有益做法,对侵权责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经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侵权责任编草案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吸收采纳各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不断成熟,日臻完善。
为更好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权益,侵权责任编草案二审稿规定了“自助行为”制度,赋予自然人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权利。
此后,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侵权责任编草案三审稿对“自助行为”制度又增加了限定使用条件,防止该规则被滥用。专家认为,这一制度有助于及时有效合理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机关的执法压力,是对国家机关保护的有益补充。
对于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高空抛物坠物问题,侵权责任编草案在现行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为保护老百姓“头顶上的安全”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物业要尽到安全保障责任,有关机关要及时查清抛物坠物责任人。
“草案保留了现行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的救济功能、预防功能,还强化了有关机关的调查职能。同时通过明确追偿权,促使有关机关和其他建筑物使用人积极查找侵权人。”陕西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王浩公说。
根据审判实践需要,侵权责任编草案完善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说明我国法律越来越注重从物质保护向精神权益、人格权益的保护拓展,这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
明确规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绿水青山;对生产者、销售者召回缺陷产品的责任作出规定,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明确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从社会发展焦点、热点到百姓身边难点、堵点,侵权责任编草案均作出回应,推动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有关部门、部分专家学者和有关企业的意见;奔赴各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听取地方意见;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广集民智……立法工作接地气、具实效,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回应人民期待。
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侵权责任编草案日渐完善,在强化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生活提供行为规范,字里行间彰显民法典立法的民生关切。
人格权单独成编 居住权首次入法 ——民法典带来的新变化之一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民法典时代”。新编纂的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
(两会·看典)66年立法路,民法典为何“今年能行”?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记者 李佩珊)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草案,到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走过66个春秋。...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强化对人格的全面保护 新华社记者刘奕湛 从保障公众私生活“安宁权”,到构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从全面建立反性骚扰制度防线,到及时应对基因编辑等新技术...
为解决互联网纠纷提供“法律武器” 民法典对网络侵权说“不”(网上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法典中格外注重对网络延伸出的民事权利保护,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 罗沙、杨维汉)“通过!”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