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主要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从地域上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
南传佛教主要进入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小乘佛教为主。
但是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一个很东方的东西。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一位美国的科学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进化心里学作者。也就是说,作者是一个很西方的作者。
那么一个西方的作者写东方的东西,靠谱吗?
事实是美国有很多人在学佛,而且你甚至可以说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佛学体系。这套体系,大约相当于是把亚洲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全都去掉,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 *** 论。这大约是一套“现代化”的佛学。
万维钢老师说,西方佛学,有个更大的优点,就是它从不故弄玄虚,总是用尽可能简单明白的语言把道理说清楚。如果你说“这怎么可能呢?佛经怎么可能说清楚呢?佛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玄之又玄,必有我们不可理解的深意!”但这正是作者要做的?
赖特这本书,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一些佛学的概念和观点。
本书300页,讲的内容也比较多,说实话读书笔记我也是写不太好,我还是讲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吧,主要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
作者上来就举了《黑客帝国》中的例子,类比我们人也生活在虚幻当中,我们平时的所感也是种错觉。
什么是“苦”
“苦”的巴利语,是 dukkha。英文中对 dukkha 的正统翻译,是“suffering”,正好对应中文的“苦”。但是,赖特说,有人考证,dukkha 在巴利语中的意思,也可以被翻译成“不满足”(unsatisfactoriness)。
最后的结论是说 我们的“苦”其实就是“不满足”, 好像还是有点那个意思。
快乐是错觉
作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了快乐的本质。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活着的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人就需要找到伴侣生孩子,也就是最核心的两个权利---生存权和生育权。
为了促使人类“乐意”去做这两件事情,就需要给人以快乐,但是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为只有是短暂的,人才有动力去做第二次、第三次。
色即是空
这时候电锯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再到后来,赖特甚至觉得电锯声还挺好听,他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
这段经历,就是赖特之一次体验“色即是空”。
赖特说,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 —— 从电锯声,你会想到电锯,然后你会想到电锯可以锯木头,也可以锯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这些恐惧的联想,是人赋予电锯声的一个“内涵(essence)”。
那么翻译一下,声音就是声音,我们自己有了扰动,如果我不管那个声音,它就不会恼我。从某种意义上讲,声音令人不悦,那就肯定是你对它做了加工。
“无我”的巴利语翻译成英语是not-self,也就是不是我。那么无我的本意就是你认为 你以为的我未必是我。
大脑是个多元政体
而另外一本书《24个比例》讲的可能更有意思,大概就是说一个人大脑里面住着完全不同的24个人,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我来控制身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
赖特讲的另外一个体验更加有趣,是他在冥想的时候。
什么意思呢?我尝试解释一下。
往内收,我冷眼观察这个疼痛,分析他,到底为什么会疼,疼到底有几分程度,这个时候我仿佛抽离出来,观察其他事物一般,仿佛身体不是我的一部分。
往外延展,我把身体往外延伸,我感觉我和世界是一个整体,鸟儿也是我的一部分,鸟儿的歌唱就仿佛表达我的愉悦一样。
这就是非常接近“无我”的境界了。
在古代,宗教是给人以寄托给人与宁静,那个时代生活比较艰难,很多时候完全靠着宗教信仰度过一个有一个难关。
到了现代,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也陷入物质的多与少、得与失当中,内心也容易陷入焦躁不安,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想想佛学中的“色即是空”,当你执念一个东西,一个想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可想想是大脑当中的那个模块,哪种物质反应使你产生这样的行为的,此时的执念到底是哪个我的想法!
至于冥想更是有用,是不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倒不是很重要,保持正念,它对焦虑和失眠倒是很有疗效,因为17年我也是通过冥想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
空与无我是佛学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通过他们,佛陀帮助我们认识真相,唯有真相才能给人以真正的自由!
1.笃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生来从来不是被他人所打败的,而打败他的恰恰是他自己,人生若想达到光辉的顶点,就必须充分地相信自己,笃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2.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有你自己,才是你人生的主人;选择自己的路,好坏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3.自立自强,不依赖别人
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赖的唯有自己.
4.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世界万物都有他们存在的规律在里面,这是你改变不了的也强求不来的。而日出到日落之间有很多种情况,比如日出人们就看到了一天的希望,新的一天的开始,觉得朝气蓬勃,而日落呢,就觉得一切都结束了,不该去努力了。这说的是人处世的一种心态,虽然规律不可改变,但是处世的心态缺是可以选择的,你是以一种消极的心态面对世界,还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这也告诉你生活是需要你努力的,而不是消极怠工,而不是得过且过,所以你必须努力。那你这一生是愿意以日落的心态生活还是以日出的心态生活呢?
整个宇宙就如同梦境是一样的 都是我们那颗妄想的心显现出来的幻象 要想了解这些 你必须明白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论 比如色与空的问题 也就是物质现象的本质 色指物质 一切物质的真相并非如我们的眼睛所见 显微镜也无法达到根本 物质的真相 就是空性的幻象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物质可以分为所谓的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分来分去最后它是什么那 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本来的面目 比如梦里的一切好像真实 其实不是!
、体会佛学的空
我们先从佛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出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与现代科学相契合的地方。 中国人其实对佛学思想多少都有一些接触,《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句子,大家多少都有耳闻,但要说佛经上到底讲了什么道理,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很清楚。
这并不奇怪,深奥难懂,这点和现在的理论物理学一样,这也许是佛学与现代科学的之一个共同点吧,但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看,会发现要比单独看佛经或单独看量子理论更容易理解。
佛学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佛经中说的“空、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种空和幻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实际体验到这种空幻的感觉的。真正的体验需要长期的修炼,但我们可以取巧,让大家暂时体验一下空幻的真正含义。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空,什么是幻,我们现在一起先来做个思想实验(做这个实验前,更好确保没有别人的干扰):
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年,科技已经足够先进,量子计算机已研制成功,对人脑的生理机制也有了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家 *** 游戏公司开发出了一款 *** 游戏产品。该产品的原理是:通过与大脑接触的一个微型芯片,将人的所有感觉神经(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号与该公司服务器上运行的 *** 游戏平台进行无线连接,由于量子计算机的处理器、内存都异常强大,基于互动分形函数的软件设计得也非常精细,虚拟世界里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与虚拟世界里物品接触的感觉和现实世界里的感觉也是一样的。那么,现在请想象,您自己现在就在这样的游戏中!您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虚拟的......
维持这样的想象五到十分钟,能否体会到一点空和幻的感觉呢?如果你能体会到哪怕一点点这种感觉,那么恭喜你!你那一瞥,已经窥到了一点佛学真谛的影子。这种感觉是你自己独有的,你无法用语言向别人描述,语言这种逻辑系统在此会失效,所以佛家有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当然,千万不要误解佛经上曾说过我们是在一个 *** 游戏中,这只是个比喻,但佛经上说的空、幻,和你在实验中体会到的空、幻是一样的。对于这个思想实验,也许有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电影《黑客帝国》里有类似的情景,美国的一个当代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其一本《理性,真理和历史》的著作中也引述了一个叫“缸中之脑”的一个思想实验,说的也是相似的情景。但是要说这种创意的来源,还是要追溯到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
佛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就像身处在一场三维的立体电影当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虚幻的。我们看平面电影时,电影画面其实是由一帧一帧静止画面连续放映而成,电影中的人物景象只不过是光影的把戏,三维空间中的我们并不会把二维电影中的画面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三维的立体电影中,就像刚才的思想实验描述的那样,我们还有把握作出同样的判断吗?我相信没人敢有把握做这样的判断。霍金在2002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所作的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中开玩笑说:“也许我们真的只是一个被连接起来的巨型的计算机模拟系统,我们发出一个启动信号,摆动一只虚构的脚,踢在一块虚构的石头上,计算机发回一个表示疼痛的信号!我们未必不是一些被外星人在电脑游戏里摆弄的角色!”
是的,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自己是否处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但是我们有办法用佛学的原理判断霍金的外星人控制说、 *** 游戏的思想实验、《黑客帝国》场景以及“缸中之脑”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具体的证明将在后文提及。
如果大家有了那么一点空幻的感觉,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佛家的理论,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一种理论好像太不可思议,也太科幻了!但是,佛经实实在在就是这么说的。其实抛开佛经不说,现在物理学家的宇宙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是离谱和科幻的,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多宇宙论”。该理论认为,真实的宇宙是一种高维度的宇宙(超弦理论认为是十维),我们目前这个空间加时间的四维宇宙只不过是若干低维宇宙之一,我们看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其实是整个高维宇宙波函数的一个投影,我们就像可怜的二维平面人无法想象三维空间的情况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更高维的空间是怎样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物理学家们也同样无法想象,因为所谓的高维空间只是数学推导的结果,并不是任何人可以在大脑中构想的。
既然是同样的科幻,科学与佛学也就可以彼此握握手,不要再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坐下来就具体的问题来具体探讨。
相对论与佛学的比较
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不能仅仅是数学形式上的成功,同时也应该是能够被人们正确理解和接受的理论,如果相对论的这个基本矛盾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说明,针对相对论的责难将无休无止。但是,自从相对论诞生以来,不论维护相对论还是反对相对论的专家学者,都没有从根本上去寻求解决相对论两个原理基本矛盾的办法,都只是针对各种佯谬进行表面的解释,这些解释实际上并不能根本地解决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从佛学角度出发,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解决相对论基本矛盾的 *** 呢?下面我们就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分别的念头我们在安静时就可以察觉,但是,念头又是由更细微的分别念组成,细微的分别念还由更加细微的生灭所组成。这样的生灭就不是一般状况下可以察觉到的。按照佛经的记载,一弹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刹那,一刹那含九百生灭。在华严经中,记载了佛与弥勒菩萨的对话:“佛告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在这段对话中,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之间,就有320兆个细微的念头。实际上,佛经中涉及到的数字概念都是方便说,无非是表达生灭心的细微而已。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把分别心划分为三个层次:最粗的级别为分别觉,其次为分别念,最细微的称为分别识,也就是佛法中的生灭。我们把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时钟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假如我们的分别心处在时针的层次,我们只能察觉到时针的运动,如果分别心处在分针的层次,那我们可以察觉到时针和分针的运动但察觉不到秒针的运动。如果分别心处在秒针的层次,那么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动我们都能察觉到。相应的,佛法说,我们普通人都处在分别觉的层次上,也就是时针的层次,更细微的分别念和分别识我们察觉不到。那么普通人要怎样才能察觉到最细微的生灭呢?佛经里说,要修炼到八地菩萨以上才可以。 由于这样细微的分别识,现象世界得以生成。我们把现象世界认为是真实的世界,是因为我们无法分辨最细微的分别识,因此看不出现象世界的生灭性。分别识以极快的速度生灭。我们再来看光量子,光是一份一份发出的,两份光子之间有一个间隔,如果用佛家生灭的观点来看,这难道不是一种生灭吗?一份光子是生,间隔表示灭,没错!这正是佛学与科学的共通之处!所谓的光,按照佛学观点,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所产生的幻象,而光传播的速度,正是对应于分别识生灭的速度!
对于禅定中发生的时间变慢现象,我们还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道家的世界生成观
老子的道德经是对终极真理“道”进行了直接的描述和阐释。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阐明了“道”不是通过人的感觉系统可以感知到的。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就是指“道”即看不到也听不到,通过触摸也得不到。老子进一步阐释,“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句话的直译是:“其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老子首先已经说过,道是“视之不见”的,那么这里为何又出现明亮、昏暗这种视觉的名词呢?我们分析一下就可得知,老子并非是用明暗来形容“道”,而是强调“道”是既不明亮,也不昏暗,也就是说,“道”是无法分别的,无所谓上下,自然也就无头无绪,但却又连绵不绝,对此,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命名。但是既然要用文字写下来,老子还是尽可能用贴切的语言来描述:“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就是说,“道”是无形无状,但“道”又能显现出万物的形状。那么“道”是如何显现的呢?老子称之为“惚恍”,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更详细的阐述了“惚恍”生物的原理,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谓惚恍,直译即是一闪一闪,或者忽明忽暗。这不就是佛家所说的生灭吗?正是如此!老子已经非常清楚明白的说明了我们这个现象世界的根本就在于生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即是说,“道”生万物的原理,仅仅就是生灭而已。而“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说,在生灭之间,就产生了森罗万象的大自然。
至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佛道两家所阐述的世界生成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大家在用各自的语言对同一原理进行描述时,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含义上会使后人觉得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偏差。况且,“道可道,非常道”,对“道”的描述本来就不是语言可以胜任,勉强为之,自然使后人难以明白其真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大致确认,老子所说的“道”,与佛家所说的真如自性应该是一个概念。如今,我们借助现代科学理论,无疑能更深刻的领悟古老东方哲学的深邃思想。这种比较同时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原理。即,看似表面矛盾的东方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理论,其实最终阐释的道理是统一的。而通过现代科学理论,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古老的东方佛道思想。反之,通过佛道理论,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现代科学的一些原理,如光速不变原理及相对性原理。这就是把古代智慧思想与现代科学成果放在一起比较而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通过融合东方智慧思想来看相对论,我们得到了一些感悟和收获。我不清楚爱因斯坦本人是否对佛学或东方哲学思想有过研究,但其本人对佛学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在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中,记录了这样一段爱因斯坦的话: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的这个评价也许仅是出于直觉,但他的直觉无疑体现了爱因斯坦对真理的某种洞察力,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成为天才的原因之一吧。
佛学破解量子迷雾
佛家认为,连续生灭的分别识,迷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佛学中称为真如,或法身,是具有无限潜能的。用现代科学的术语,则是具有无限的能量和无限的维度。由于起了无明妄心,进而产生分别识,最初的分别识象一颗种子,佛法上称为阿赖耶识,梵语意为能含藏一切的种子。由是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意识和末那识。知觉系统使我们产生了四维时空的幻象,而对幻象的执著,使意识产生实有的感觉,这种感觉被写入末那识,而末那识又写入阿赖耶识。因此,无限潜能的真如被自我产生的幻象束缚。
所谓的光,只是连续生灭的心识所产生的幻觉,而粒子、物质等实体,只是分别执著心中的相应显现。对于任何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去追究现象后面的规律,但所有的规律都是建立在连续生灭的幻象之上,并没有一个象柏拉图所想象的纯粹规律和理念的世界。我们常常以为,这个世界如此有规律的运行,一定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然而这一美好愿望,是建立在有一个客观实在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科学家潜意识中认为,现象世界,有一个本质,而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去找到这个本质。这个本质披着一件叫做大统一理论的华丽外衣。如果世界的确是客观实在的,不因我们的观测而改变。那么,这样的大统一理论就一定能找到。但是,延迟选择实验和阿斯派克特实验,以及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尖锐矛盾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科学家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观念,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其实是可以在一个新的系统上得到统一的。我们经常说要量体裁衣,从佛学的观点看,现象界的本质是空,所以体已经没有了,大统一理论这件华丽的外衣我们暂时用不上。丢了这件表面华丽的外衣并不可惜,我们很快将会拾起一件缀着夺目明珠的外衣。
我们暂时抛开钟爱的客观实在性,看看佛学有没有办法统一这两个看似尖锐冲突的矛盾,如果不行,我们再重拾起来也不迟。
我们认为宏观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因为宏观世界的运行看起来稳定而有序,我们根据经验和规律就可以推算出可以验证的结果。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中,选手向箭靶射出一支箭,这支箭将会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奔向靶心,如果选手水平够高,那么可能命中九环或十环,若发挥失常,顶多一环或零环。可是如果这支箭遵循量子规则,结果就会很吓人:箭一旦发射,我们马上就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看台是环形的话,看台上任意一个观众都有可能被箭命中,我们完全不知道哪个观众会如此幸运得到这支箭,我们只知道某些位置的观众“中奖”几率会大些。
同样的一个世界,就因为宏观和微观的观察角度不同,为何差异如此巨大?
前面我们说过,普通人是处在分别觉的层次上,而现象界却是建筑在我们本体极细微的分别识之上。我们无法感知到那种细微的生灭,因此我们所感知到的宏观现象都是连续的。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图像其实是电子不断打在荧光屏上不断生灭的光点,但我们的分别觉分辨不出,因此意识中产生的就是一幅连续运动的图像。
当我们去探索亚原子粒子世界时,往往仍然带着对宏观现象的固有思维,认为微观亚原子世界也应该是连续的。特别是当看到粒子在云室中的轨迹,或者感光屏上一个个小亮点时,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看法。然而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粒子这个概念,是我们将宏观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生搬硬套到分别念或分别识层次上的一种违法乱用。在宏观层次,粒子的概念包括刚性的、连续的等性质,这种性质用在分别觉层次没有问题,但亚原子世界是我们分别念和分别识层次的现象,用粒子等概念就完全不适合。任何基于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用在亚原子领域都是人们的臆测,那么应该用什么概念呢?
在潜意识中,我们认为宏观的物体是确定的,于是自然认为由仪器产生出来的粒子也就是确定的。然而实际上,任何宏观现象,仪器、设备、人的身体以至粒子、空间、时间、宇宙等等一切我们能够说出的现象,统统都是函数或规律“投影”在我们真如自性中的幻象。所谓的函数或规律是与现象相伴相生的,投影只是方便的说法。就像我们照镜子,镜中像和镜子一定是相伴相生的,而真如更像是光的角色,因为有了光,镜中像的存在才成为可能。因此,当我们用分别觉层次的概念去描述分别念或分别识的领域,相当于用已经发生投影的结果去描述还未发生投影的状况,自然就产生了逻辑矛盾。而未发生投影时的状况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本体的状况。我们的本体真如,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本身没办法用任何语言去描述,也就是说,如果用我们宏观分别觉层次的逻辑语言去形容真如的境界,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语言,甚至连更深层次的分别念和分别识的状况都无法描述。而数学语言是基于现象的描述,虽然可以描述分别念和分别识的大致状况,但对绝对空无的本体依然毫无办法。因此,佛经中常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词语形容真如境界,其目的就是要人们走出逻辑思维的框框来看透现象的本质。这里所说的“看透”,佛家的术语叫做“悟”。只有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才可能通过“理悟”和“证悟”最终明白真如境界是怎样的。
如果理解了佛学的以上原理,我们再看延迟选择实验就不会那么惊奇了。插入还是不插入半透镜直接决定了函数的“投影”方式,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至于光线走了多少光年,或者是从哪条线路过来的,全都是我们的臆测。也许您还会觉得奇怪,光线难道不是从亿万光年远的距离传播来的吗?我不得不说,那只是您的想象,所谓的光,只是一种幻觉,时间,也是一种幻觉,亿万光年的空间,仍然是一种幻觉。当然也许您会说,人类的火星探测器不是已经登陆火星,甚至取回了样本吗?难道也是幻觉?
这也许短时间里很难理解,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探测手段,只要我们去探测,或者说,只要我们去看、听、去感知现象,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如果科技足够发达,飞出太阳系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想一想,所有的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无一不是函数在真如自性中的“投影”,即使我们的身体去到了宇宙的边缘(如果有的话),我们看到的终究不过是一种现象,终究不过是追求一场迷离的梦,这样的追求,只会离我们本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就是佛学与科学的不同点,科学追逐现象,佛学洞察本质。科学在绕着现象转了一大圈后,终于与佛学只剩下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了。勇敢的学者,会毫不犹豫的捅破它,回归到佛学博大精深的怀抱中,怯弱者仍然会止步不前,于是继续着小猫捉自己尾巴的游戏。
运用佛学理论,量子理论中的一些迷雾也就很容易被拨开。我们来看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当我们要进行一次测量的时候,实际就是要求完成一次函数在真如本体的一次“投影”。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投影,直接决定我们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用确定的方式得到位置的信息时就表示函数已经投影得到了一个现象,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现象。所谓的动量只是人们对自己头脑中虚构出来的粒子的臆测,那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也就根本不可能会有关于动量的知识。同理,若是我们采用测量动量的方式来投影,我们将得到关于动量的所有信息,但仅此而已,因为投影已经完成,关于位置的信息只是头脑中的臆测,一旦投影完成,一切就已确定。这是由现象世界的本质决定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测量手段不够先进。
我们回到漆黑房间里找苍蝇的那个比喻中。从佛学的角度来看,所谓一直在房间里飞翔的苍蝇根本就不曾实际存在过。当我们既不用照相机也不用摄像机进行观测的时候,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当我们采用一种观测方式进行观测时,我们就得到了一种确定的知识,但这种知识的获得仅仅是因为观测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比如说,有可能在我们拍照时,由于某种原理使苍蝇的图像投影在镜头上,从而使我们误认为有一只客观存在的苍蝇在房间里飞翔,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苍蝇存在。所以,在亚原子领域,得到波动图像还是粒子图像,仅仅取决于我们选用哪种观测方式。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曾提出了一个“飞矢不动”的悖论。意思是说,飞在空中的箭,看起来是连续运动的,但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瞬间把画面定格,我们得到的将是静止的一个画面。那么无数个静止的箭加在一起,仍然是静止的,运动的箭在哪儿呢?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空间和时间都有最小单位,即普朗克空间和时间。所以芝诺的说法是成立的。如果从牛顿经典运动理论出发,芝诺的这个悖论不可能被化解。因为在牛顿那里,运动是绝对的,连续的。是运动的就不可能是静止的,是静止的就不可能是运动的,这是一对不可化解的逻辑矛盾。所以,从芝诺悖论也可以看出牛顿经典运动力学在涉及到一些本质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
我们反思一下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矛盾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毫无疑问是可以成功描述各自领域的一些现象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有各自适用的范围。我们很容易发现,两种理论都离不开一个常数,那就是光速。光速的概念其实可以把两种理论串联起来,而且,两种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建立在光的概念之上。我们需要仔细考察两种理论的基础。
相对论的公设是:光速相对于每一个观察者都是恒定的。
量子理论的公设是: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传播的。
我们很容易从佛学角度看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别,相对论的公设——光速恒定,是站在我们分别觉层次来描述现象。而量子理论的公设——光的不连续产生,其实是站在分别念或分别识层次来描述现象。那么现在就很清楚了,二者其实都是正确的理论,只是前提不一样,适用的范围也就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就像“飞矢不动”的悖论中那样,站在射箭者的角度来看,箭是运动的。而站在与箭一起运动的一个参考系来看,箭是静止的。运动和静止在牛顿经典体系中是一对不相容的矛盾,但在相对论中却得到化解。同样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在佛学中也得到了化解。在佛家看来,只要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世界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可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终于可以化敌为友,各自相安了!
如果现象世界只是一种幻象,这种幻象世界最有可能是完全由信息来描述的全息世界。我们知道,利用数字信息可以建构出虚拟的世界,VR技术正是利用数字信息建构出仿真的虚拟世界。如果我们的现象世界也是一种虚拟的幻象,是一种全息的世界,那么信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样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对信息这个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
网上预约高端的北京市模特的方法有什么【韩语涛】 今日给大伙儿共享的內容是“网上预约高端的北京市模特的方法有什么【韩语涛】”,我是韩语涛,来源于屯昌县,2020年三十五岁,做为岗位:北京市私人伴游,我喜...
原先,这一同事是刘先生在渭南市工作中时了解的。近期,刘先生根据手机微信联络了她。工作中,刘先生对孙小姐的文章内容赞叹不已。不论是性情還是长相,他全是根...
合作社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大全) 第一条 为了保护合作社社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和本社章程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社员(或社...
本文导读目录: 1、如何建一个自己的小型购物网站? 2、如何建立一个平台网站 3、怎样建设一个公司网站? 4、如何自己建立一个网站 5、如何自己建一个网站 6、怎么创建一个自己的网...
供给善宁 醋酸奥曲肽打针液 【药品名称】: 善宁 【通用名】: 醋酸奥曲肽打针液 【单元】:盒 【英 文名】:。 【规格】0.1mg/1ml*5支/盒【价值】450元【有效期】5年【。 善宁价...
腾讯花样百出,这样的招收手艺人员的方式也是醉了 特工游戏貌似是四月时的,不外,最近WEBQQ即将下线 有仔细网友打开审核米素,发现了这个游戏,这里就推介一下 有兴趣的可以实验一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