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心爱萱(甄心爱萱sh)
现在是晚上十点,先来一张不怀好意的动图。
实不相瞒,一居君有个丧心病狂的癖好——特喜欢在深夜饥肠辘辘的时候看美食视频。因为自己没有吃夜宵的习惯,不,应该说,没有吃夜宵的资格(干吃不胖的人才有资格!),所以只能看看视频找点儿安慰。
在人类诞生后的几百万年后,“吃”早已不是单纯填饱肚子、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行为,它还是一种体验、一门学问或者一次消费升级。享受美食的过程无疑是让人心情愉悦的,英文里有个词叫 foodga *** ,简单翻译,就是吃到 *** 。
它的具体释义是:当你吃到特别美味的食物时,你会感觉到整个人生都圆满了。胃部得到满足,嘴角带着笑意,目不转睛盯着碗里的小可爱,世界安静了,只剩下你和它的存在。当然,你的心里很有可能同时在高喊:“XXXXXX!”(内心戏见上图)
所以单身的朋友们还相什么亲、发什么愁?是火锅、烤肉、甜点、冷饮不好吃还是?
吃货拯救世界
“一口浸满黑椒酱的鸡肉,黑百思特网椒的味道太尖锐,就像是话筒与喇叭产生的啸叫刺破耳膜一样,烧灼着我的味蕾。黑椒酱就像是中东女人黑色的面纱,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的是美女还是炸弹。你也永远不知道这是因酱汁而黯淡的鸡肉,还是因其本身的索然才需要酱汁来遮羞。”
这样一段文字来自我的朋友一奈,从描述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食物的敏锐感受以及超越食物本身的深沉思考。再往下浏览,我发现在引人入胜、重重叠叠的文字迷宫尽头,赫然写着“吉野家”三个大字,没错,一奈写的就是他们家的黑椒鸡排饭。(可以说,能把吉野家吃出这种感触算是一定境界了……)
在这个世界上,吃货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了,而高举“吃货拯救世界”大旗的我国当然难逃“吃货大国”的称号……我身边懂吃、会吃的小伙伴两只手数不过来,除了上文美食严肃思考派的一奈同学,梓存也是一个对美食超级痴迷的人。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他分享的一次关于吃鹅肝的经历……
我今天吃到的潮汕卤鹅肝是我吃到过的更好吃的内脏,任何溢美之词都不过分,它已经把法式鹅肝打败了。拆开包装切了两片好香啊,接下来小火把袋子里的鹅油烧热,加上白醋,切鹅肝进去大火速煎熟,两面都焦了的马德拉反应,天呢,我唯一能想到的说法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丰腴都在你口中。现在我和世界唯一不能和解之处就是人类为什么还会变胖。(一居君:我也很想知道。)
文学中也有令人光看看字儿就垂涎欲滴的美食描写,比如吧,一居君喜欢吃海鲜,估计是因为学生时代语文课本里《我的叔叔于勒》对牡蛎的描绘太生动——“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讲真,上课时馋的我难以自持。
武松打虎前的几斤牛肉和大碗酒,孔乙己的盐煮笋、茴香豆,红楼梦里动不动就来的精致吃食,都曾让我嘴馋。由此,也就能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了,因为一居君遇见美食的时候只会说:“这个好吃~”、“这也太好吃了吧!”、“好吃好吃!”……语言之匮乏不配做一名文字工作者。
不孤独的一人食
说到吃货的境界,有一位叔真是不得不提,那就是——井之头五郎,大名鼎鼎的孤独美食家。以他为主人公的美食电视剧给了多少吃货吃下去的动力啊。
为什么说他是吃货中的代表人物呢?因为他不仅能够吃得开心、吃得尽兴,一个人寻觅美食却不觉得孤独,真的做到了乐在其中。
↑ 连“我饿了”都有N种表现形式。
带着咕咕叫的肚子,五郎寻觅到了隐藏在城市里各个角落的美食,无论是吃到停不下来的烧鸟,还是入口即化的关东煮,或者一个人也可以心无旁骛、不用在意他人眼光享受的烤肉……五郎每一次美食探索都很好地诠释了片头所说的那段话: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百思特网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更高治愈。”
这让我忽然想起了我国东北之一定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当然了这里面的“一顿烧烤”可以根据地域随性换成“一顿火锅”、“一碗粉儿”、“一碗泡面”。
↑ 食物真的有治愈功效吧,比如吃着吃着就会笑起来。(是有多好吃啊!!)
大多数时候,叔都是一个人在吃。在生活里,我也是个喜欢一人食的人。下了班,找家小馆子,点几个小菜,喝点酒,思考人生,所以对五郎独自享受美食的经历很能感同身受。随心所欲的选饭馆,想吃什么吃什么,不用迁就别人的口味,不用想谁买单,不用怕剩了菜被人觉得浪费,没有旁人眼光的束缚,只有自己与美食之间的对话,那感觉不能再棒了。
↑ 吃,也能吃出人生哲学。
提到一人食,日本人真的是享受孤独的代表。另一部颇受好评的日剧《小森林》讲的也是美食与孤独,但故事跟五郎的都市美食旅程又不尽相同。
主人公市子自幼生长在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村庄小森,片头一片葱葱绿意,她从路的尽头骑车而来,路上完全不见了都市的喧嚣,只有自然的气息。适应不了东京的生活节奏,市子回到家乡,过起了一个人的田园生活,用来烹饪的新鲜食材是亲手播种、精心照料而成的,品尝美食也多是独自一人,伴随着对童年的回忆…
↑ 自己种的西红柿,浸在凉水里,干完农活后来一个,整个人都精力充沛。(讲真,看到这段时,我特别渴望西红柿)
↑ 便当里都是健康食材制成的美味,这样的田间野餐,是都市人渴望的小奢侈吧。
↑ 烹饪的地方不仅用来加工食材,还能用来思考人生。
如果说五郎是享受都市烟火、自得其乐的一派,那么市子就是远离嘈杂世俗、回归田园的那类人,然而贴什么样的标签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们俩都在独自吃饭的时候获得了快乐。
食物都曾经怎样治愈你?
这样看来,一人食孤独么?也并没有那么承受不起,而大家对于食物的治愈性与一人食的真实看法又是什么呢?一居君照例进行了朋友圈小调查。
@sasha
我觉得人失恋的时候,好好吃一顿自己喜欢的,再安安稳稳睡一觉,醒来你会觉得好很多。享受一个人吃饭(毕竟我可是一个人去吃过海底捞的女人),不会觉得孤单,人有时候就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那个感觉很特别,很安静。
@庄周
周末去菜市场买条鱼,买几斤排骨,还有土豆、豆角,拎几瓶啤酒回家,忙忙叨叨一个人做菜。吃完躺在床上摸着肚子,想想明天不用早起,真舒服啊~
@溪妹
看着滋滋冒油的烤锅上的五花肉,或者将绵软不腻的蛋糕放入口中,那是幸福的味道。一个人吃饭是很平常的事,曾经一个人吃海底捞,服务员还把一只大熊放在对面,虽然很贴心,但是更想念那个本该坐在对面的人了好不好。其实还是和一个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吃饭才幸福。
@Malfoy
一个人吃饭确实没什么意思,但是一个人喝酒还不错。来点小菜,辣炒花蛤、田螺什么的,小剧一看、小酒一喝,特别美滋滋。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分享更有乐趣一点,上学那会儿,宿舍里经常就我和另外一个人在,每天睡得比较晚,我就经常点宵夜分给室友,感觉也不错。
@EWen
觉得人生好苦好想哭的时候,吃口老北京鸡肉卷就开始马上专注吃了。
@luna
只要是肉,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和饥饿感。对于一人食这件事,如果环境很安静、舒适、不聒噪,就会很享受;如果身边都是欢声笑语的人群,就会有种孤独感。
@shirly
只要食物足够美味,并且一起吃饭的没有领导或不喜欢的人,就能享受!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
@甄心爱萱
朋友失恋了,我带她去吃油焖小龙虾 ,她吃完整个人都开心了,好吃到能治愈抑郁,哈哈哈。
@louis
曾经让我有治愈感的食物是鱼汤泡饭,我吃了六碗白米饭。
@北
一个人吃饭并不觉百思特网得孤单,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多好,安静自在。
@老猫
你想哈,我都一个人儿吃了多少年了,怎么可能孤单呢……
@Cathy
一个人吃饭的时候,食量会是和别人一起吃的好几倍,大概因为内心空虚+闲吧。
@psy
不开心吃碗粉,瞬间好。自己一个人吃很幸福的,没人跟我抢,相当enjoy,每周一定要有一次,买最想吃的打包回家,独享。
@兔小宝
吃的时候治愈,吃多了致郁。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纪录片,我挺爱看,除了能对美食大饱眼福,里面的旁白文案也着实不错。记忆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
可以说,对食物的口味让我们区分开来,又让兴趣相似的人找到彼此。“吃”也让人与人之间有了联结,爱情融进了一蔬一饭,亲情在父母围着大饭桌忙忙叨叨中展现,“吃了么您”是种问候,“走,喝两杯”是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吃”这件日常小事,让每个生命得到能量的供给,带来满足感与喜悦感,无论是“孤独”的一人食,还是惬意的两人餐,或者热热闹闹的聚餐,本质上都是人与食物的交谈。说实在的,管他什么形式,开心就好。
有格调,不跟随
话虽糙,但理不糙。能不能实践是另一回事。 定位决了决定地位,是一个理想;想法决定活法,是一个方向;思路决定出路是一个目标。我们不能单纯来理解和解释题意。 我们要用集合来看待句子。不能被表像忽悠。人...
7月2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例(内蒙古2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57例(新疆41例,辽宁14例,吉林2例);无...
一、求盗qq黑客信用好的联系方式 1、我的QQ被盗 求亲给我介绍一个黑客,把号盗回来就好。 - 。去申诉吧 哥们! 找黑客是不实际的。.. 要是都填的好的话等几天或许就回来了! 要是失败了那只好重新...
其实只要把每一步的距离算出来,就知道了。通常我们正常行驶时每步的距离大约在70-75厘米之间,由此看来,就应该是0.75米X10000步=7500米,也就是说1万。 1公里=1千米=1000米千米一般...
人在世脸皮就要厚点,这也欠盛情思,那也欠盛情思,那你怎么盛情思在世呢? ——《以诙谐的方法过一生》 来历:告白文案排行榜(ad-copies) 临连年关 是否早已无苦衷情? 吊唁学生时代的寒暑假...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由来已久花样不断翻新 六十岁以上老人成为主要受害对象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张海燕 “民国老人在海外存有巨款,需要发起民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