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建奇功,相对围棋揖让风。每次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将领们在枪林弹雨中建立的卓越功勋,离不开他们视死如归的震撼气魄。定海神针维和平,客家骄子史铭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列出了战功赫赫的十大元帅的名字, *** 、陈毅……这些名字国人尤为熟悉。那诸位可否知道,在这后面还有55名上将呢?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这些忠勇的上将们用鲜血铸就了战争的胜利,他们的排名依据的是什么呢?
55名上将名单公诸于世革命经风雨,烈火见真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纪念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战士们,开始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筹划筛选将帅人选。
由于在抗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很多,所以名单确定的过程非常复杂。在这过程中,除了调查,还需要无数次的探讨、意见征求。终于,在1954年,经过反复考量,最终确定了55人,被授予中国人民 *** 上将军衔。
他们分别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锺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以及赵尔陆。
排列顺序的秘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能在全国范围内被选入名单是对上将们的肯定,对上将们而言,也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众所周知,十大元帅的排名不是随意排列、更不是按照姓氏来的,而从作战功绩、职务等级、个人资历等方面综合评估的,那这55位上将的排名又是依据什么而来的呢?
单单来分析排名之一位的萧克上将的话,有两条思路可寻。
一是根据资历和战绩来排名。萧克的资历丰富、战功战绩诸多,传说他本该入选大将名单,但限于名额有限,加上萧克淡泊名利,对授勋之事毫不在意,所以最后才获得上将的军衔。既然是大将人选,最后在中将里名列之一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根据这条思路来分析后面的上将,证明此推断有不合理之处。比如排名51的乌兰夫和排名48的阎红彦,二人在授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军队级别的,但却不是在最后排着。其他一些人里,也存在军队级别高的人反而排在后面的情况。
还有另外一种思路,那就是依据上将们就职的单位来排列。了解了所有人的基本信息就能明显看出,萧克当时就职于国防部,排在其后的李达也是国防部的,而当时国防部在中国是排在首位的。
由此可得出,上将的排列顺序和战绩、资历等无关,而这种说法看上去更站得住脚。此 *** 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对上将们的功勋肯定的同时,忽略排名的先后,这防止大家因排名先后引发的争论,体现了中国"中庸和谐、海纳百川"的儒家思想。
将军羽扇自临戎,帐下健儿争立功。在这些人当中,对于排名先后多数是不会在意的,不论是谁、战绩如何,他们都有一样的赤子之心,有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他们在背负自身荣耀的同时,更多的是那些曾与战友在战场并肩作战的光辉岁月和珍贵情怀。也正因为如此,按照资历和战绩进行排名的话,是非常不合理的。
人民永远是靠山
碧血丹青,家国天下。在这些上将中,个个有自己的特点,但在他们心里装的永远是人民和国家。曾参加过热河抗战的吕正操,与和 *** 、程子华带领八百万冀中人民,筑成血肉长城,携手抗战、冲破疾风骤雨,创造了平原抗战的人间奇迹;
大家都知道,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有两个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不过,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人就不是那么熟悉了,不妨来看看两个军领导人的名单——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