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宋人为什么只得了一只兔?
现代汉语词典讲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寓意,是形容僵死不知变通,墨守旧规;或坐以待成,希图不劳而获。这个寓意是对守株待兔的故事的语义提升和凝固。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原文如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翻译成白话,说: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了,农民看到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如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
很显然,韩非子在这里只是借用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治国治民不能默守成法”这个道理的观点,所以守株待兔及这个宋人是否真有其人其事还是值得怀疑的。不过,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本身就蕴含哲理,并没有被宋人和韩非揭示出来,他们只是依据了人们认知的一般常识来批评和耻笑宋人的,没有去深究为什么有只兔子会触株而亡,再没有其它的兔子再来触株,宋人守株待兔错在什么地方?
其实,这个故事包含着必然性与偶然性这对哲学范畴。自然界中有一只兔子触株而亡,对兔类来讲只是个偶然事件,对兔类来说并不会必然发生,因此就不会再有其它的兔子再来触株而亡;而对触株而亡的兔子来讲,又有其当时诸如神经错乱、身体病变、眼盲耳聋等等特殊因素导致的,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只针对这只特定的兔子,对免类和其它免子来讲就纯粹是偶然的。
对守株待兔的这个宋人来讲,看到一只兔子触株而亡,他错误的认为所有的兔子或还有其它的兔子也会触株而亡,把从一次发生的事中获得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观,所以闹了大笑话。韩非子正是借用其时过而事异的事实来阐释其用“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错误性这个道理,可谓生动形象,很容易让人接受。
在这个成语故事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思维特点:从客观事物现象中挖掘为人处世的道德认知及治国施政的方式 *** ,这无疑是高明和智慧的;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人不太注重对客观事物现象本身发展变化内外因素的探究和人们认识客观外物的思维 *** 的分析,没有从思维的思维的体系哲学方面的思考,这无疑是一种缺陷和不足。
当然,我们处于现代社会,无意于也不会有去刻意要求、责备古人。但是,今人读古人,学习古文化,就应当作全面的深入分析理会,尤其是发古时之未识,才不辱于辉煌的中华古文化和古人智慧,而不是浅尝辄止,或者象那个宋人一样一笑了之。
其实,守株待兔故事本身是完整和深奥的,故事里这个宋人释耒守株,放弃通过耕种必然会有收成的农作,枯守渺茫而没有希望的触株亡兔,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加了喜剧色彩,又把收成的必然追求和偶然巧获放在一起,也说明古人似乎已经看到了必然性和偶然吐的道理,值得深思。另外,单纯的耻笑守株待兔的宋人,也不一定是聪明的,因为,我们知道,兔触株而死是个概率事件,虽然概率很小,只要这个宋人有足够多的生命时间守候,总有一天是能够再守获到触株亡兔的。
因此,在读识事物外在现象时,我们不能让辩证思维的闪亮智慧在诸如守株待兔等的一笑中飘忽而逝。
守株待兔的兔是哪种兔?鼠兔、野兔、家兔。这是森林驿站8月24日森林小课堂的题目,小伙伴们知道成语“守株待兔”中的“兔”指的是鼠兔、野兔还是家兔吗?不知道答案的小伙伴们都来看看优游网小编的攻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