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原文】
若是知有底人(1),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2)吞个枣。(《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
【注解】
(1)知有底人:有智慧的人。
(2)浑仑:也可作“囫囵”、“浑沦”。指整个、完整的。
【故事阐述】
曾经有位僧人问一名叫赵州的和尚:“是否曾亲眼见过当代出名的南泉大师?”
赵州回答说:“镇州生产大萝卜头”。
听了赵州的回答后,这位僧人自觉无趣就走了!但是赵州此番回答,若是换做传入有智慧的人耳内,那就不一样了。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不正如赵州这名和尚会去参见南泉大师一样,也是没有什么好问的吗?
这件事就像曾经有僧人问过九峰和尚:“您是否亲眼见过延寿和尚?”九峰一句话便回答:“你认为山前的麦子成熟了没?”
这两个问答听在有智慧的人耳里,可以细嚼慢咽,回味无穷;若是听在没有智慧的人耳中,可能就会像把枣子没有咀嚼,整个吞下肚,丝毫没有趣味。
后来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就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成语“囫囵吞枣”,用来比喻理解事物非常的笼统含糊、不求甚解。
【讨论】
(1)僧人问赵州的问题,为什么赵州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令人摸不着头绪呢?
(2)赵州和九峰的回答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呢?
(3)同样一句话,听在不同人的耳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内容。请你回想一下,不管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好,和同学之间的约定也好,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发生呢?
【造句练习】
例:你总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囫囵吞枣的快速读过就去应考,难怪总是得不到好成绩。
例:凡事理解透彻才动手去完成,你就不至于会被人说成做事囫囵吞枣了。
【相似成语】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课后时间】
中国字中,把同样的字上下迭在一起变为另一个字的例子很多,请你想想看,举出三个例子。
千钧一发: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情势极其危急,到了紧要关头。 出自于《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
才高八斗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政治上的失意,从而寄情于山水,写有大量山水诗,与文章冠绝当时的另一个文人颜延之齐名,并称为"江东第一"。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
有古语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意思是天地虽没有自己说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人们都看得见天地的高旷宽广,是他养育了万物生灵——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得意忘形...
【成语】 讳疾忌医 【释义】 讳疾忌医,读音为huì jí jì yī,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出处】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
典故 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宁夏、青海等边塞地方很不安定,一些贼寇纠集少数民族时常入犯,杀人抢马, 甚至攻城略地。 这时,有位镇守边关的总兵叫萧如薰,在他聪明机智的妻子杨氏的参谋、鼓舞下,...
典故人物: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与萧何、韩信一起并称为“汉初三杰”。 经典故事: 秦朝末年,有一个叫做张良的年轻人,因为行刺秦始皇失败,不得已逃难来到了下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