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保险产品,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保险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肯定是两不赔嘛——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估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事实上,保险公司的利润大头并不在这里。
那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哪里?这与产品选购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来说下这个问题,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自哪里?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三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差”——死差、费差和利差。下面一个一个说明:
1.死差
是指实际死亡人数和预期死亡人数不同而造成的损益,包括死差益和死差损。
比如某公司设计了一款寿险产品,预估10万人中有10人死亡。如果现实中只有5人死亡,比原先预估的少,那保险公司就赚了,这就叫做“死差益”;相反的,如果有15人出险,保险公司就亏了,称为“死差损”。
2.费差
除了支付赔款,保险公司日常运营也需要各种费用,比如员工工资、场地租金、宣传推广费用等。
费差就是指,实际发生的运营费用与预估运营费用之间的差异,如果实际费用超过了预算,那就是费差损,反之就是费差益。
3.利差
利差,顾名思义,就是利率之差,这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概念。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后,肯定不会把钱锁在保险柜里,等着支付赔款,而是提取部分保费用做赔偿,剩下的都拿去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如果投资收益比保单利率高,保险公司就赚了,这就是利差益;反之,保险公司就会亏钱,这就是利差损。比如保险公司给客户保证利率为3%,而其投资收益率为6%,中间3%的差值就被保险公司赚走了。
2
谁是利润的大头?
从直觉上来讲,大家肯定以为是死差,因为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嘛!
其实不然,利差才是保险公司更大的利润来源,其次才是死差,最后是费差。
这是因为死亡率或者重疾发生率比较稳定,除非发生巨大灾难,一般情况下,预估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大。
健康险、寿险等产品投保时,保险公司会进行核保筛查,也把一些高风险人群排除在外了。
再者,保险公司也会买保险,通过再保险公司把自身的风险转移出去。所以,死差是相对稳定的,既赚不了多少钱,也亏不了多少钱。
保险公司真正赚钱的部分是在利差,而且是绝对的大头。下图是2004年-2012年,中国人寿的利差占比: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利差占比几乎都在8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了100%,这意味着死差和费差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赚钱,有时甚至是亏钱的。
这也从侧面回应了某些人的担心,只要符合保险合同,保险公司是不会故意不赔的,毕竟死差只占利润的一小部分,没必要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3
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保险?
保险公司的利差占比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返还型和理财型保险占比很高。
以返还型产品为例,在同等保障下,返还型产品要比消费型产品贵一倍左右,多出来的保费就被保险公司拿去投资了,到期“返本”的钱,就是投资收益的一部分。
“有病看病,无病返本”看起来很划算,但实际上收益率并不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下。
2017年,6家上市保险公司的财报显示,投资收益率更高的是平安保险,为6%,更低是太平保险,为4.48%。
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只有5%,就不要幻想着买保险能赚多少钱了。
那是不是说,返还型、理财型保险就一定不能买呢?其实也不绝对,关键要看与自身风险偏好、资产状况是否匹配。
对于一个真正的有钱人来说,资产增值不是首要的,保值才是关键。这时候购买返还型或者理财型保险,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种长期的稳健型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低,但确实安全无风险。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就不建议购买这类产品:
4
大白说:合适就好
很多人购买保险前,一直担心理赔问题,今天看到了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是不是心里踏实多了。
虽说死差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不该赔的,保险公司也是不会赔的,买保险前,如实告知依旧很重要。
至于产品选择,大白还是推荐消费型产品,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买到更好的保障,更适合一般家庭选择。
当然,如果你不差钱,想要长期的稳健投资,保险理财也是可以考虑的。
导读:最近在读的这本书叫《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作者是360CEO周鸿祎,都是些经验之谈,读完对互联网思维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周鸿祎提到互联网盈利模式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一 卖产品...
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来,遇到太多的弯路,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我深知互联网上领路人的重要性。所以每篇文章,我尽量写的详细一点,写的细致一点,无论处在哪个阶段的朋友,都可以轻松理解。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宗旨...
DoNews游戏3月30日特稿(记者 管管)游戏直播平台在近两年的生长期中,凭借游戏主播的天价签约费、各平台中间的主播争夺战、爆出各种无下限的画面再加之各大厂商间的明争暗斗,一度成为观众以及媒体眼中的...
说了太多的SEO优化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却没有非常仔细的考虑盈利模式。同时我听到也有很多朋友没有仔细考虑如何盈利,便开启了博客之旅。在前期我们可能都在考虑,网站无需盈利,毕竟是博客,但是做到一定成绩,做...
微信公众号最火的时候是在12年到1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微信公众号刚出来,其实并没有很多人在运营,微信公众号只要申请下来,保持每天的更新,不断的发内容,公众号的流量跟粉丝都是蹭蹭的往上涨。现在互联网人...
极光大数据近日发布了关于2019年的APP流量价值评估报告,显示排名前十的APP流量价值占比超过50%,而TOP50占比更是达到85.2%。 根据排名来看,微信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手机百度,第三...